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连载之十·让孩子多点自尊自信

(2019-01-26 08:19:47)
标签:

转载

·《三余斋随笔》连载之十·

 

让孩子多点自尊自信

 

按:如今的家长,还得应付学校给家长布置的“作业”。这份作业,就是在大孙子的再三督促下完成的。不知朋友们有没有兴趣批改指正?

 

当年,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很认真地教育过,而今,在年过花甲的年龄上,又要研究起“教育孩子”的学问来,实在有点越俎代庖了。当今社会的家庭结构,类我者不在少数。“子”一代正忙于为社会做贡献,更实际一点说,则是为生活而忙碌着,教育“孙”一代的重任,就历史的落在了我们这些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一代人的身上了。

其实,“教子”本无定法。宋代大儒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说,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也要看看学生们各是什么样的材料,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句话。这,大概就是当前教育界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吧?

本来,这是一种极普通、极普及、人人都晓得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可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表现在家庭教育上,这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却变味了。在家庭里,教育孩子的方法,或“硬”,动辄批评、指责、打骂,如同对待监狱里的劳改犯;或“软”,溺爱、娇惯,一切由着孩子的个性使然;或“软硬兼施”,考了好成绩有奖,考不好“迎接他的有巴掌”。说实话,我是极不赞成采用“硬”“软”之法教育孩子的。因为,硬也好,软也好,软硬兼施也好,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育方法,你把孩子看成了一个毫无生命气息的木石之物,而把自己视为技艺高超的雕刻家,任由你的愿望在“木石”上镌刻着一鸣惊人的“龙”或“凤”,明明是活蹦乱跳富有朝气的孩子,却不准他们有一丝一毫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真担心,用此种方法教育孩子,极可能落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后果。

我坚持“让孩子多点自尊自信”的教育方法。因为,“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美·毛姆);使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唐·李白)的道理,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态,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是在家长主动地、有导向地、启发教育下而形成的。“心态决定成败”——这一似可成为真理的论断,早已被许许多多成名成家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巨人们所证实。

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心态,首先要让孩子有自豪感,甚至不妨多多少少有点骄傲心。我有一个稀奇古怪的观点,一直以来固执地认为,骄傲不尽是一个坏的东西,我们的国家可以因强盛起来而骄傲,我们的民族可以因伟大的复兴而骄傲,我们作为国家和民族的一分子为什么不可以骄傲一点点呢?骄傲啊,有时也是一种美德呀!你想想,如果一个人一生从来都没有骄傲过一次,这个人是不是就注定了他一生都不会有所作为哪?我是很舍得让孩子自豪和骄傲的,有意地为孙子灌输一些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东西,我曾经无数次地告诉大孙子:为了培养你成才,爷爷给你选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小学是实验小学,中学是实验中学,都是全市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学校;我甚至还善意地撒一点小谎,说教他的老师们我都认识,都是全市的教学尖子,“不择手段”地让孩子为自己所在的学校而自豪,为受业于这样的老师们而骄傲,时时刻刻保持一种优越感,保持自尊自信的良好心态。

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心态,要让孩子每时每刻在肯定中成长,我们成年人都爱听褒奖的话,孩子们亦然,家长不可对表扬孩子过于吝啬。我对孙子说的频率最高的话就是:“你真聪明!”“你是一头好牛(大孙子属牛的)!”“你识得字比我都多(他小学一年级学过《中华字经》,很早就掌握了4000多个汉字)!”“你读的书多,懂得事这么多啊!”等等。以鼓励和褒奖为主。当然,是孩子就总要犯错的,而对于他的缺点,则尽量让他自己说出来,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分辨能力,只要正确引导,他们自己会否定自己的错误和缺点的。这样才不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心态,在只要孩子肯学、爱学、会学的前提下,就不能以考试成绩论英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家长的责任最要紧的是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心态,决不可因一两次的考试成绩不佳而对孩子施加压力,“压力”是破坏孩子心态的大敌。

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心态,要正视和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先天条件的差异性,应该注意不能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做比较。例如:你看人家歌唱得多好!舞跳得多好!画画得多好!琴弹得多好!等等。孩子的爱好是各不相同的,如此泛滥的比较,实质上就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所有孩子的长处做比较,这样,势必会造成孩子自惭形秽的心态,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失掉了做人和上进的勇气。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爱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己之长补己之短,发现自己的优势,积累一点值得自豪和骄傲的资本。

其实,培养孩子的话题,是一个人人都关心却又是一个人人都说不好的话题,如同写文章,“文无定法”,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结构方法,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情趣要求和审美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教育孩子同样如此,我这里说来说去,仍然还是那个“因材施教”的老生常谈。

 

201032  草于三余斋

 

(转自:陈传瑜《三余斋随笔》)

 

 [转载]·连载之十·让孩子多点自尊自信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