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典故心解(173)

分类: 传统文化 |
中华历史典故心解(173)
(173)掘地见母
【原文】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
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祭仲曰:“京大于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
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于是庄公迁其母武姜于城颖,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居岁余已悔,思母。颖谷之考叔有献于公,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奈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于是遂从之,见母。
《史记·郑世家》
【大意】
郑武公在十年的时候,迎娶了申侯的女儿作为妻子,取名叫武姜。武姜生第一个儿子时是夜里生的,难产,所以起名叫寤生,很痛苦,一生下来就不喜欢他。后来生了二儿子叫段,是顺产,武姜挺喜欢他。郑武公二十七年的时候,武公得了重病,武姜跟武公说想立段作为太子,以后继承王位。武公没有采纳。那年武公死了,按照规矩立大儿子寤生为国君,就是郑庄公。郑庄公继位后,就把弟弟段封在了京邑这个地方,封号“太叔”。谋臣祭仲劝庄公说:“京邑的面积比都城还大,不是封您弟弟的地方。”庄公说:“武姜非要这样,我不敢反对呀。”段到了京邑以后就开始整顿军队,,串通他的母亲阴谋夺取郑国。在庄公二十二年的时候,段果然出兵袭击了郑国都城,武姜作为内应。哪知庄公还早有准备,出兵讨伐段,段兵败回到京邑,庄公攻打京邑,京邑的百姓都背叛了段;于是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兵到,鄢地不堪一击,于是段又躲到了共地。庄公回到都城以后,就把他的母亲武姜迁出都城,送到了颖地,发誓说:“不到黄泉路上,咱俩人决不再见面!”回到都城呆了一年多,庄公开始有点后悔自己的行为,想母亲了。这时有一位来自颖谷的考叔有东西进献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宴席上,考叔对庄公说,:“我还有老母亲,请您再赏赐一点东西给她老人家吃吧。”庄公感慨地说:“我也挺想我的母亲的,可是怎么能起了誓不算数,您看怎么办?”考叔说:“这很简单,挖地挖出了泉水,在那儿相见不就行了么?”于是庄公听了考叔的话,见到了他的母亲。
【心解】
这段典故在《左传》上也有更详细的记载,《古文观止》里面的名字叫《郑伯克段于鄢》。仔细分析这里面出场的四个人物:段这个人年轻气盛,做事不考虑后果,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武姜是一位有身份、有地位、没文化的高级家庭妇女,她溺爱、信宠孩子,没有任何法制观念,有这样的母亲,就一定有段这样的儿子;考叔聪明智慧,他肯定了解庄公已生悔意,又苦于不能自食其言,所以“有献于公”和席间为母亲乞食,都是事先备好的桥段,一步步把庄公引到母子相间的预设轨道上来;至于那位庄公,他老谋深算、阴险狡猾,明知一旦放弃对一奶同胞弟弟的约束,他肯定会造反,可是他仍然一方面故意把弟弟封到面积大于都城的京邑,为他日后造反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面时刻准备着打击弟弟的反叛军事行动,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致弟弟于死地。
这段典故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人的错误行为,任何直面的、粗暴的甚至难以接受的批评,都一定是好朋友的肺腑良言;相反,那些帮着你文过饰非、遮遮掩掩、常把宽心丸当饭给人吃的郑庄公之类,基本上是随时看你笑话或者想害你的人,大概没按什么好心,对这种人绝对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好比我们想从东单去天安门,却走到了建国门,有个人尽管骂你是个白痴、傻瓜,可最后还是告诉你向后转、齐步走,这个人是好人;假如遇到一位把你吹捧得简直就是北京喘气儿GPS的人,让你由西向东还往前走,走了一天一宿以后,你就到天津了。这样的人最坏,可是这个社会还真有这样的人,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