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熟语解释 (34)

分类: 语言文字 |
中华熟语解释 (34)
661、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662、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663、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664、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665、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666、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说怎样就怎样,不能更改。
667、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668、死马当活马医——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669、死无葬身之地——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惨死或严厉的惩罚。
670、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671、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67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673、送佛送到西天——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674、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675、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676、损人不利己——损害别人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677、损有余补不足——减少多余的,补充欠缺的。
678、他乡遇故知——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
679、塔尖上功德——比喻快要完成的工作。
680、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