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连载之五八·平度民间舞蹈中多元文化融合的痕迹

标签:
转载 |
·《三余斋随笔》连载之五八·
平度民间舞蹈中多元文化融合的痕迹
平度历史上经历过金、元两代女真族和蒙古族统治长达240余年,后来又经明初大移民,在破坏了平度民俗文化的连续性的同时,也造就了平度民俗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在民间舞蹈上尤为突出,诸多舞蹈形式明显留有异地文化流入并与本地文化融合的痕迹。如“烛竹马”。
烛竹马是道具类舞蹈,流行于平西田庄一带,出现于清朝前期。“竹烛马”源于“竹马”,竹马是山东流传比较普遍的一种风格独特的大型群舞。《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记载:临沂大庄子、曹县城关、昌邑小章等地都有“竹马”。据《山东省志·文化志》考证,根据其服装、道具及群马奔腾的表演形式判断,应是宋辽时期契丹族遗留的文化产物,说明其历史应在千年以上。“竹马”传入田庄一带后,为了夜间表演醒目好看,在马胸和马屁股上置点腊烛,故称“竹烛马”。这一改造,就收到了白天看阵势、夜晚看灯火流星的效果。竹烛马主要表现宋、辽“澶渊之盟”前后,萧太后引兵打仗的情景和围猎的过程,是北宋时期宋辽结盟这一事件在民间艺术中的再现,表演中穿插爱情故事。队形变、转、翻,变化多端,有“十字梅”、“眼睛花”、“结子花”、“弯弯过街”、“大姐见面”、“勾一勾”、“锅台角”等;角色一般为五男五女,均着宋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竹马”有马头、马前身、马后身三部分组成,下有布围子。
1983年,平度烛竹马有关资料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1996年,收入《齐鲁特色文化丛书》;2007年6月9日入选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看“跑灯”。跑灯流行区域极窄,只有平度东北乡大田一带仅存。跑灯多为晚上表演,演员两手各执灯盏,靠光的流动组成不同图案,有“五角灯”、“八角灯”、“篓子灯”、“扇子灯”等十余种造型。其特点是边舞边唱边说,是一种带有戏剧性的舞蹈,也可以看成是由舞蹈分离出来的原始状态的戏剧。跑灯在跑中舞,舞一阵子停下来围个大圆场唱起来,又在唱中舞。表演中有人物情节、有韵白唱腔,程式性较强,人物扮相“生、旦、净、末、丑”齐全,唱词很明显有南方茶乡的味道。如茶婆(丑)唱词:“灯明锣响实看花,收买细茶做生涯,我行(读hang)之庄数第一,自幼清高数咱家。”茶客(生)道白:“俺姓黄名向字万富,今天看天气晴何?将茶童叫来,不免采茶一番……”以下,茶童(小生)和茶女(小旦)有春、夏、秋、冬四大唱段儿,中间插有“走四门”(过门)。唱词是:“春季里来百花开,姑娘我提篮上山来,采朵茶花头上戴,看看俺阿哥来没来?”茶童唱:“夏季里来茶正香,郎我上山采茶忙;抬头看见小阿妹,三步两步紧跟上……”其它唱词大多是触景生情,比较灵活,如:“正月十五闹花灯,大人小孩闹盈盈,这边挤,那边拥,叫你别挤你不听。”唱完,用手狠狠地“剜”一下拥挤的群众。从跑灯唱词所取题材,以及唱词中的“阿哥”、“阿妹”可以看出,“跑灯”明显带有中国南方的“茶文化”气息和标准的南方人物称谓。据查,大田一带的居民,不少是明朝初年大移民时,从云南、四川等地迁徙过来的(注:明初大移民,平度无山西移民;个别山西移民系从另地迁入)。据此分析,“跑灯”这一民间舞蹈样式,是移民从南方带过来的,寄托了移民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因之,延续了600余年。跑灯濒临失传,大田一带会跑灯的年龄均不在花甲之下。2008年,大田镇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并组队赴青岛汇报演出,收效甚佳。
(转自:陈传瑜《三余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