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连载之五三·平度“特产”咣咣书

(2017-12-17 18:13:02)
标签:

转载

·《三余斋随笔》连载之五三·

 

平度“特产”咣咣书

 

咣咣书是山东落子在平度的俗称。山东落子也称山东洛子、落子、莲花落、莲花乐。其流行年代远可追溯至北宋时期。清中叶,流行于山东地域的落子才统称山东落子或山东洛子。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钹、竹板,平度称大钹为“咣咣”,故称“咣咣书”。至清末民初,山东落子以其流行区域方言不同、曲调变异,形成了三种“口”:流行于鲁中南、鲁西南一带的为“南口”;流行于黄河以北鲁西北地区的为“北口”;流行于济南以东和胶东地区的为“东口”。 东口山东落子的领军人物是著名曲艺艺人“飞咣咣”季宝奎(蓼兰邱西人)。山东落子的南口和北口均以行腔为主,曲艺行话称“慢口”,节奏较慢,听者需全神贯注方可听得明白。季宝奎初亦以慢口行腔为主,后向长于叙事的“平口”发展,突出清楚、平稳的叙事特点,使听众不用费神即可听得明白,由此产生了流行于大半个山东的歇后语:“季宝奎说书——交待得明白”。咣咣书的技巧除了说唱要“交待得明白”之外,手里的“咣咣”还得耍出“花儿”来: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旋转、抛接,一页大钹,一根签子,全凭一只手操作,具有相当技巧,因而说咣咣书的没有盲人。咣咣书的主要曲目有《黑松林》、《大关西》、《小关西》等段子百余个,《四杯记》、《精忠说岳》、《大隋唐》、《杨家将》等长篇书10余部。旧时,咣咣书演唱主要形式有:“串门子”,即走街串巷,见门就进,形同乞讨;“画锅”,即在集会、庙会上,撒一圈白灰占地盘,由一人说唱,另一人捧毡帽转圈收钱;“碰场儿”,即遇有红白喜事、办寿、做生日等,主家不请自来,登门演出挣赏钱。以上形式是低等艺人所为。像季宝奎这样有名望的艺人,演唱形式就比较排场:一是“占馆子”,即在繁华城镇,如济南、青岛、烟台、周村、潍县、莱阳等水陆码头,租赁场地(或房子),设一个固定的说书场所,一占,少则几个月,多则大半年。二是“赶堂会”,堂主一般是一方官僚、宿贤、乡绅、望族或工商业大户,逢有开业、喜庆等请说书人登堂演唱,排场摆谱,以增喜庆气氛。三是“撂场儿”,即在集日、山会上设帐摆桌,四平八稳地演出,一般自己不收钱,早有地方商家提前把钱凑了起来,才请去说书的,为集日、山会添一份热闹、增一场光景。咣咣书建国初期在平度还十分盛行,合作化以后,被视为“脱离劳动”的“不务正业”之举,渐无人习之,现已几近绝迹,很有抢救之必要。

 

(转自:陈传瑜《三余斋随笔》)

 

 [转载]·连载之五三·平度“特产”咣咣书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