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五个字形容概括中国思想文化

分类: 谈天说地 |
用十五个字形容概括中国思想文化
本义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
例句: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诚",是天的法则;达到"诚",是人的修养路径。)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朱熹《中庸章句》)
(“诚”就是真实不伪诈,是天理本来的状态。)
例句 :
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
(天之道遥远,人事之道切近。)
形而上者谓之道。(《周易·系辞上》)
(有形之上者称为道。)
例句: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经·大雅·烝民》)
(上天降生众民,有事物就有法则,民众遵守普遍的法则,崇好这样的美德。)
道生之,德畜之。(《老子·五十一章》)
(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
例句 :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王弼《周易略例》)
(事物没有随意而为的,必然会因循其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遗书》卷十八)
(每一事物的存在必有其法则,但所有事物都须有万物皆同的理。)
例句:
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贯通天下万物的就是一个"气"罢了。)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论衡·自然》)
(天地之气相互交合,万物自然而生。)
例句 :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记·礼运》)
(什么叫做人之情?就是喜爱、恼怒、悲哀、恐惧、爱慕、憎恶、欲求,这七者不用学习就能产生。)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地位高的人讲求诚信,则民众没有人敢不以实情相待。)
例句 :
(嵇)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晋书·嵇康传》)
(嵇康善谈玄理,又擅长写作,他的情趣高雅,率真而旷远。)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世人难以领悟的只有"趣"。"趣"好比山的颜色、水的味道、花的光彩、女人的姿容,即使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只有领会于心的人知道它。……趣,如果从自然之性中得来,那是深层次的"趣";如果从学问中得来,往往是肤浅的“趣”。)
例句: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言语行为都合于礼,就是仁。)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朱熹《论语集注》)
(仁,是爱的道理,心的德性。)
例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天的运行有其固定的规律,不因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不因为桀的暴虐而消失。)
上天孚佑下民。(《尚书·汤诰》)
(上天信任并保佑百姓。)
天者,理也。(《二程遗书》卷十一)
(天就是宇宙的普遍法则。)
例句:
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荀子·正论》)
(天下人归顺他,就可以称王;天下人抛弃他,就只会灭亡。)
例句: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周易·序卦》)
(先有天地,然后万物化生。充满天地之间的只是万物。)
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传习录》卷中)
(良知感应运用,必然用于“物”上,“物”就是各种事,如良知感应运用于侍奉双亲,那么侍奉双亲就是一个“物”。)
例句 :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耳目等器官不能思考,因而被外物的表象遮蔽。耳目与外物相接触,就会被其引向歧途。"心"这个器官能够思考,思考便能有所得,不思考便无所得。)
心者,一身之主宰。(《朱子语类》卷五)
(心是人身体的主宰。)
例句:
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
(对饮食和美色的追求是人的本性。)
性即理也。(《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
(性就是理。)
例句 :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张载《正蒙·太和》)
("虚"是无形的,是“气”的本来状态。)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只有道汇集并呈现于虚静的心灵,“虚”就是心斋。)
例句:
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
(君子知晓并遵循义。)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朱熹《孟子集注》)
(义就是约束自己的内心,使事情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