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李贽其人其事

分类: 历史迷雾 |
明代思想家李贽其人其事
闽南古城泉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灿若星光。其中明代的思想家李贽更具有独特的光彩。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文学家。1527年李贽出生于泉州府晋江入海口的一个商贸繁华的大镇,当地大多数人以从事港口商贸为业。开发的环境,商家的背景对李贽思想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家族系当地回民,原籍河南,姓林。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的罪名,为避祸改姓李。元朝以后迁到福建泉州。
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思想的束缚。12岁开始作文,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但这些官衔大多是虚衔,直到他51岁出任云南姚安知府时,才真正有了一个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其时,正值明皇朝战乱频繁风雨飘摇之时,官宦专权,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李贽在去云南赴任的途中,一路上目睹了西南边陲地区,民间的种种疾苦,感慨万分。到了姚安任上,一亲笔在府衙大堂撰写了一幅对联:“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李贽为官的政治抱负。
在姚安当了三年知府,他秉公执法,清廉从政,为当地做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实事。据当地的县志记载,在姚安县城西南连水河上,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双券石拱大桥,名为“连水桥”。此桥系明代万历五年至八年,李贽出任姚安知府时所修筑。李贽见每年夏秋之际连水河洪水爆涨,舟楫难施,行者有漂没之患,故概然解囊捐资建此大桥。此桥在清代修葺过一次,一直使用至今,成为当地对外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
二十多年宦海生涯,他耳闻目睹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他与那些昏官迂儒和假道学格格不入。于是他在54岁那一年,便提交了辞呈,结束了自己的仕途。
脱下官服的李贽以教书授徒为业,辗转于湘、鄂、闽、赣等地,并开始了他抨击时政,抒发胸怀,著书立说的艰苦事业。生活的艰辛使李贽到处漂泊居无定所。晚年一曾寄居在白云寺的僧房里,以帮助寺院扫地焚香答谢主持的收留之恩。
艰苦的岁月并没有消磨李贽身上的锐气,晚年他用如椽之笔写下了大量反对封建礼教,抨击官场腐败,批评复古倒退,倡导男女平等,主张农商并举等理论的著作。
李贽阅读面非常广,经史子集以及佛经等等无所不包,他将只言片语式的哲学思想写此小品文,并结集出版成《焚书》、《续焚书》等等。他撰写《易因》,他编订纪传体史论巨著《藏书》。他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廉洁治政,教育启蒙等等,对中国明清两代以及“五四”以来的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贽还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启蒙先驱,在亚洲思想文化史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