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学大师蒲松龄

分类: 文学鉴赏 |
一代文学大师蒲松龄
明朝崇祯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出生于淄川县的蒲家庄,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淄博,蒲家庄的东面有一口井,井水溢出成为小溪,又因为有多年的柳树环合笼盖,故称为柳泉。相传,蒲松龄曾多次在此设茶招待过往的行人,收集创作素材。蒲松龄酷爱此地,自号“柳泉居士”。蒲氏虽然不是名门望族,但却是当地的大族,世代读书人很多。蒲松龄的父亲蒲褩原是读书人,学识渊博,但是却没有中过秀才。科举失意的他,后来因为家境贫困,便弃儒经商,苦心运作二十多年,赢得了相当丰厚的家产。
经过明清改朝换代的战乱,年纪逐渐变老,无心经营生意,再加上子女较多,家道日见衰落下来。他便亲自教子读书,将科举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
蒲松龄,字留仙,又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兄弟共四人,只有他勤奋读书,文思敏捷。自幼随父读书,由于他聪慧过人,经史过目不忘。18岁完婚,应父母之命,娶本县文人刘国鼎的次女刘孺人为妻。
顺治十五年,也就是1658年,他在十九岁时参加童子试,县、府、道三试都得第一,很受当时支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閠章的赏识,赞扬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是地方有名的秀才。
为了求取功名,实现理想,二十岁的蒲松龄与同乡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治学。然而,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举人考试全部落榜。当时,对于蒲松龄这样的穷知识分子,要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就是科举制度,“早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迫使他不遗余力地考下去。随后,他又考了十多次,直到72岁才成为贡生,整整做了半个多世纪的秀才,这对于常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康熙六年,蒲松龄在淄川东北的丰泉乡王村教馆教书。康熙九年,迫于生计,蒲松龄应聘做同乡进士,江苏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次年,孙蕙调任高邮州,蒲松龄又随往高邮,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虽然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况且这种“无端而代人歌哭”的生活,很快便使他感到无聊和厌倦,加上思乡心切,第二年便辞幕还乡了。康熙十年秋返回故里。自此,先后在西铺村毕际有家,丰泉乡王雪因等缙绅家中设帐授徒,借以养家糊口。同时准备应举。康熙十八年,他再到毕际有家坐馆,一坐就是三十年,直到他七十一岁。毕际有的父亲是明代户部尚书,家中藏书很丰富,为蒲松龄读书写书提供了条件。在毕家,他结识了当时的一批著名文人,如王士祯、高珩、朱缃等,这对于《聊斋志异》的创作和传播有极大的影响。
蒲松龄大半生在缙绅人家坐馆,生活的内容主要是读书,教书,写书,是一位标准的穷书生。他生活过得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三苦并存。
说起他的写书之苦比起考试之苦,那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几十年如一日的写书,而这个写书的过程中,又是与坚持自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相矛盾的。也许才华横溢的蒲松龄总是考不上科举,这和他一直在艰苦地写《聊斋志异》也有关系。
他一个很好的朋友也是秀才,叫张笃庆,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影响到他考举人,张笃庆就写了一首诗劝他,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叫“聊斋且莫竟谈空”,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
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异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蒲松龄大概开始做私塾教师后,就开始写《聊斋志异》了,一直写到他的暮年。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虽然蒲松龄一度执著的出将入相,飞黄腾达的梦想变成了泡影,但用中国优秀文化哺育起来的,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所代表的《聊斋志异》,却是光芒四射,弥足珍贵。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先生,对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的评价。
蒲松龄用一毕生的精力完成《聊斋志异》八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情节曲折离奇,跌宕多变,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聊斋志异》是一部神奇的小说,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它经常让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感到惊奇。
蒲松龄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蒲翁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正月22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一代文学大师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却是永不磨灭的。
蒲松龄聪慧勤奋,学识渊博,不但对于经史哲理文学素有研究,而且涉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科学技术。他虽然念念不忘功名,但实际的生活却使他更接近劳动人民。他认识到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的黑暗和腐败,他把满腔热情倾注在文学创作中,主要著作除誉满中外的《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1000多篇,词一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本3出,杂著5种,总近200万字,它们基本收集在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路大荒整理的《蒲松龄集》中。此后,又有遗稿相继被发现,收入蒲松龄纪念馆编著的《聊斋佚文辑注》。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南麓的蒲家庄,就是蒲松龄的故里,穿过村口青砖高跺的券门,沿着东西大街前行,可见一株数人合抱的古槐树,荫翳掩映之下有一幢青砖灰瓦古朴典雅的农家小院,这便是蒲松龄上下几代人居住过的宅院。
蒲松龄故居坐北朝南,有正房三间和东西两厢,是北方农村典型的四合院。院内青砖铺地,夯土为墙,十分简朴。山石水池,豆棚瓜架,石榴竹丛,腊梅秋菊,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院内,颇有一番园林情趣。
穿过八角门便是蒲家正房,客堂正中高悬着著名学者路大荒先生手书的“聊斋”匾额,字体古拙苍劲力透纸背,仿佛倾注了路先生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无限崇敬与一往深情。
聊斋匾额下方挂着一幅蒲松龄74岁时身穿着公服,手捻银须的画像,这是清代江南著名画师朱湘麟的佳作。画在,蒲松龄脸庞清瘦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却掩盖不住一股愤世嫉俗的精神。蒲松龄亲笔在画像上端撰写了两道题跋,这是他内心世界的流露,也仿佛是在为自己的一生作总结。其一云:“尔貌则寝,尔驱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业对尔子孙,亦孔之差。”其二云:“癸已九月,筠瞩江南朱湘麟为余肖此像,着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人所怪笑,松龄又志。”令蒲老夫子在天之灵值得安慰的是,后人对他的一生十分崇敬,评价很高。
画像两旁挂着当代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的正房内,成列着蒲松龄在西铺村设馆时用过的桌、椅、床、几等家具,及两方端砚,各种石景。成列着几百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其中有半部《聊斋志异》手稿,是由蒲松龄的长子历经战乱而保存下来的,弥足珍贵。
蒲松龄的著作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流传海外。这里有1880年,英国希•阿•格里斯的英文译本,日本大正十五年的日文译本等20多种外文版的《聊斋志异》。
近年来,由蒲学专家收集整理出版的《蒲松龄集》,各种传抄本的诗词、俚曲、杂著等,以及大量以聊斋为题材的通俗读物,连环画,戏曲脚本等也都成列在这里。
聊斋后院的六间展室为近年所拓建,展出了许多后人研究蒲松龄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以及当代名人为蒲松龄故居所作的书画和题词。
蒲家庄东门外的蒲氏墓园,是“柳泉居士”的长眠之地。蒲松龄墓四周古柏凝翠,洪山远立如屏。墓前立有清代雍正三年同乡后学张元所撰的《柳泉蒲先生墓表》碑。
新中国成立之后,墓园几经修葺,并由文化部长沈雁冰重书了新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