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泰斗儒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

分类: 历史迷雾 |
宋学泰斗儒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
程颢和程颐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也大体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也很少作分别介绍,都将他们统一为一传,世称“二程”。
程颢,字伯淳,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即公元1032年,死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即1085年,后人称他为“明道先生”。程颢自幼聪颖,幼年时期就开始习诵儒家经典,10岁时就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够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官,在任上是一位干练的官员。
程颐,字叔正,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即公元1033年,死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即公元1107年,后人称他为伊川先生,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与其兄程颢齐名。
程颐初不求仕,后经司马光等人的推荐,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管勾西京国子监等职,从政讲学30余年。
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后来兄弟二人终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得了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他们传道授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它还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二程兄弟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北宋绍圣二年,程颐被指控为元祐党人,因此他丢宫削籍被贬到重庆涪陵,重操著书讲学的旧业。现在重庆涪陵还有程颐讲学的遗址“钩深堂”和他曾经历时六年,点校《易经》的“点易洞”。
钩深堂原称普净院,坐落在重庆涪陵北岩景区的东侧,普净院原是一座寺院,自从程颐贬官涪陵之后,这里便成了他的讲学之所。在涪州当地方官的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特意为书院题写了“钩深堂”三个大字,后人将其镌刻在岩壁上。
南宋绍兴五年,涪州牧李瞻在钩深堂内,建“程子祠”,纪念程颐。
嘉定十一年,涪州牧范仲武正式将普净寺改成为“北岩书院”,并增建了一座“四贤堂”,供奉程颐、黄庭坚等四位,致力于涪州文化开拓的先贤。
“钩深堂”还陈列着当地收集到的一些古碑名帖,更增加了北岩书院浓郁厚重的书卷气。
“点易洞”在钩深堂西侧,坐落在北坪山南面的半山腰。洞高6.7米,深、宽各3.2米,。洞口上方额镌“点易洞”三字。据《涪州志》记载,北宋绍圣二年,程颐在朝中与权贵政见不和,被革职贬摘涪陵。程颐效法太史公“发愤著书”的精神,在涪州除了讲学之外,就住在钩深堂西侧的一个山洞里,潜心研究,点校《易经》。前后历时六年写成了《易传》一书,后人因此称此洞为“点易洞”。清代涪陵人石彦恬曾书题“伊洛渊源”四字刻于洞壁。
北宋崇宁年间,宋徽宗赵佶继位之后,元祐党案得以平反,程颐终于遇赦回到了故乡洛阳,他将在涪州写成的《易传》一书整理出版后,不久就去世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用于《周易》研究的著名学者,先后在涪陵北岩景区陆续建起了不少纪念性建筑,如“钩深堂”、“点易洞”、“三畏斋”、“洗砚池”、“碧云亭”、“致云亭”、“二仙楼”、“观澜阁”等名胜古迹,统称为“周易园”,供后人瞻仰前贤,重温经典,寻古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