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乾隆和珅之间不正常的君臣关系

(2016-01-15 00:15:41)
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迷雾

乾隆和珅之间不正常的君臣关系

 

乾隆和珅之间不正常的君臣关系


 

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包括夫妻、父子、君臣、亲友等等,之所以能够一拍即合,互相关爱,亲密无间,或者联手合作,配合默契,形同一人,肯定都有其双方面的主客观原因。凡是有这种特殊亲密关系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远不近的关系了。两方面只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这种亲密的关系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经形成的紧密关系,也会逐渐松懈,进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

纵观乾隆皇帝与和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属于不正常。要解开他们两人之间这种“不正常”关系之谜,就应该从他们双方的主客观因素入手。

乾隆遇到和珅的时候,正好是六十岁。他在皇帝的宝座上已经坐了三十五年。一方面,他信心十足,自以为仅凭经验就可以绰绰有余地治理好国家;另一方面,他也会感觉到心力交瘁,体力不支,有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可奈何的感觉。这时候,他所特别需要的,正是一个善于处置朝政的干才,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听话、而且具有忠心的奴才,让他既可以放放心心地继续当他的松心皇帝,又可以松松心心地当他的放心皇帝。而和珅,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人才。—可以这样说:和珅在这个时候出现,正是最佳时机!再早十年二十年,也许乾隆就不会这样赏识他。

乾隆时代,朝廷中人才辈出,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比和珅更能干了?

不错,乾隆朝是出了不少人才。论学问,远的不说,由于电视剧的宣扬,如今尽人皆知的刘墉、纪晓岚,就都不比和珅差。此外,乾隆朝有许多著名的饱学之士如王昶、卢文、王鸣盛、钱大昕、余萧客、翁方纲、陆锡熊、余集、邵晋涵、桂馥、孙星衍、王念孙、段玉裁、朱筠、姚鼐、彭元瑞、窦光鼐等人,都是学术名流,但是相对和珅而言,大都没有得到乾隆的特别重用。究其原因,第一,他们都是汉人。第二,他们的年纪大都偏老。第三,这些人相对地都有些傲骨,不肯死心塌地地像和珅那样当奴才。第四,刘墉驼背,俗称“刘罗锅”;纪晓岚个子瘦弱矮小,从画像看,样子像沈钧儒,都没有和珅那种风流倜傥的儒雅的翩翩风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爱男宠,天天在眼睛面前晃动的人,长得顺眼一些,总比丑八怪看着舒服。第五,也是最最主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乾隆相信的是“英才治国”,而不相信“学者治国”。他总是把学者看成是腐儒。而腐儒的通病,就是办事瞻前顾后,总有许许多多孔孟之道在那里作怪。他嘴上不说“读书越多越反动”,心里其实是相信“读书越多越腐朽”的。还拿纪晓岚来说,他号称一代文宗,乾隆皇帝主要也就是用用他的知识学问,让他去当编纂《四库全书》的老学究,始终没有拿他当做“治国”的栋梁。所以纪晓岚数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除了《四库全书》总编纂这个留名青史的不是官衔的官衔之外,一直在礼部、兵部、都察院这几个部门来回转,没有在政治经济性较强、地位比较重要的吏部、户部、刑部任职,至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这些政治军事的中心职务,和他根本就没缘分。乾隆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胆识的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而不是腐儒。在乾隆的眼中,纪晓岚就是一个腐儒,而且不仅仅是这样看,而且公开说了出来。乾隆五十年四月,在员外郎海升打死妻子吴雅氏一案中,当时纪晓岚正任左都御史,因为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皇帝呵斥的时候,就说过“其派出之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这样的话。可见纪晓岚在乾隆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直到和珅出现,于是天造地设,历史的偶然造成了一个必然:乾隆与和珅的紧密结合,导致中国历史创造了一个畸形的时代。

再从和珅这方面看:和珅绝不是一个草包;乾隆皇帝重用他,既不是因为和珅善于吹牛拍马,也绝不是皇帝看走了眼。在许多方面,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小乾隆”。他和乾隆一样,也精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也善于诗词书法,而且很善于应付各种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他虽然没有纪晓岚的书读得多,但他绝对比纪晓岚会做官、会治国。而他的最大优势,就是年轻力壮,不知疲倦,而同时具有如上能力的人,却缺少他那颗善于揣测主子心思的“聪明的心”、那颗甘愿当奴才而不觉得自卑可耻的心。

许多不了解清廷政体运转的人,往往被小说和电视剧所描绘的场景所误导,以为当皇帝的,不管有事儿没事儿,天天早上五更都要离开热被窝和妃子的怀抱去“上朝”。写小说的作家,电视剧的编导,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处理朝政的,一遇到有国家大事要商量,总是把皇帝请到金銮殿上去“临朝听政”。其实,皇帝办公,满不是那么回事儿!

清代并没有固定专设的“早朝”,也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

乾隆即位以后,在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无定员,由皇帝指定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军机大臣的值班房在隆庆门内的北侧,军机章京的值班房在隆庆门内的南侧。

军机处的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来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划与执行的中心,地位远远高于内阁,因此日常事务相当紧张。

当军机大臣的,因为要当面奉旨,要快速准确地记下皇帝的指示,因此除了熟悉前朝、本朝各种律例之外,第一,头脑反应必须敏捷,要求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第二,记忆力必须超强,要求具备博闻强记、随问随答的本领。这样的官员,年纪太大,当然是很难对应的。

乾隆三十八年的军机处,几个满汉军机大臣的年龄是:汉臣刘统勋七十五岁,刘纶六十三岁,于敏中六十岁,袁守侗五十一岁,梁国治五十一岁;而满臣中,除阿思哈、丰额、索琳年龄不清楚外,舒赫德六十四岁,阿桂六十岁,庆桂三十九岁,明亮三十八岁,福隆安约四十岁左右,福康安约二十岁左右。这样的年龄结构,对于政务繁忙的军机处来说,已经不是“偏老”,而是已经“嫌老”,可能多数人都感到精力不济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乾隆皇帝想要培养一批年轻、精力充沛、具有敏锐政治眼光、处事干练决断,而且完全忠于自己的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和珅恰恰就具有这样的特长。

那一年,和珅二十三岁。两年之后的乾隆四十年,和珅二十五岁。闰七月,值乾清门。十一月,擢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就是正二品官了;再过一年,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二十六岁。正月,授户部侍郎。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他才二十六岁,就当上了户部侍郎,这可是总管全国财政的从二品副部长级大官,还是“赏戴一品朝冠”的呢!没有真才实学,光靠自己吹牛、靠皇帝赏识,恐怕是做不到的。何况所有这一切升迁,都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实际上只在一年的时间中完成的。古往今来,还有谁比他升得更快?

古往今来,凡是被宠信的人,不外乎人才、庸才、草包这样三种人。

只有精明强悍的主子,才会宠信人才;如果主子本身是草包,他所宠信的人,绝大多数是兄弟或小舅子之类,只要是“内亲”,不管他是不是草包,都一律重用。这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的逻辑。如果主子本身是庸才,他倒是不会用草包,但是往往不善于使用人才,不是自以为是,就是不放心不信任,结果所用的只能是和他一样的庸才。

乾隆皇帝是个英才。非万不得已,例如出于母后的说情,他一般不会任用庸才。用,也有限制,不会出格。在任用和珅的问题上,正因为他自以为看准了和珅是个英才,所以才加以重用,而且不是一般的重用,而是十分破格的重用。

反过来说,如果和珅不是一个真正的英才,乾隆朝人才辈出,也不会如此破格重用一个才二十多岁的“半大孩子”!

一个朝廷,外有礼户吏兵刑工六部和翰林院、都察院,内有内务府,尽管都重要,都不可缺少,但是最最重要的,还是一个“钱”字。没有钱,什么事情也干不了。你有最好的将军和士兵,外敌来侵略,内敌在造反,没有钱,军队寸步难行。即便在和平时期,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转,特别是皇宫内廷豪华奢靡的花销开支,数量之大,也十分惊人。乾隆登基之后的前几十年,有康熙、雍正给他打下的经济基础,倒是还能应付自如;但是一则连年用兵,二则乾隆是个穷奢极欲、贪图享受、生活靡费的人,还特别喜欢游山玩水,收藏珍宝,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所以到了乾隆四十年和珅出现的年代,不论是国库还是内帑,都已经捉襟见肘、外强中干,不容易维持了。

我们很难琢磨,乾隆怎么会想到并决心把整个国家的财政和整个皇家的内帑都交给一个从来没有管理过如此巨大钱财的、二十几岁的半大孩子的。这可是国家的命脉,万一出了纰漏,那可是无法收拾的呀!

奇怪的是:这个并没有管理财政经验的小伙子,居然把国家财政和内务府钱财全都管得井井有条,不但没亏空,反倒有盈余了!乾隆前四次下江南,和珅年纪还小,没有赶上;至少第五、第六两次,和珅居然能够想尽一切办法,不动用内帑,发动江淮富户出钱接驾,让乾隆皇帝舒舒服服地尽兴而回。要知道,皇帝出游,那可是一支上千人的消费大军,不是简单轻易就能打发的!

这就是和珅的本事,这就是和珅的过人之处,也难怪乾隆对他越来越放心,视他为肱股之臣了。

和珅用各种方法聚敛钱财,说乾隆皇帝不知道,那就是把乾隆看成白痴了;但说乾隆知道得一清二楚,则又过分高抬了乾隆皇帝的能量。恰如其分的评价,是乾隆心中明白,知道和珅有钱,也知道和珅的钱并不完全是贪污所得。和珅是个理财能手,能给国家政府理财,怎么就不能、不会给自己理财了?他经营土地、钱庄、商店、典当,哪一样不是赚钱的买卖?

乾隆皇帝既然知道和珅有很多钱,而且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很有可能是贪污所得,那么乾隆为什么能够容忍他在自己鼻子底下贪污敛财,而不加以处置呢?

乾隆的心态其实很简单。第一,和珅是个能人,而且是自己所倚重的能人。只要你没有谋反的心思,没有皇权的欲望,对我的政权没有威胁,我大可以不用着急,你先好好儿地帮我干活儿吧。等到你不听话了,或者我需要你的钱了,我什么时候想动你,就什么时候动你。第二,这笔巨大的钱财物资放在和珅家里,皇帝很放心。因为和珅是个守财奴,他的钱财,只有进来的,很少甚至没有出去的,不会像清官那样,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笔钱就会撒出去。何况那个时候还不存在贪官向海外潜逃一说,也不可能将贪污的巨款存到瑞士银行或秘密转移到海外的子女那里去。所以,和珅聚敛再多的钱物,也只是藏在他自己的家里。不论是国家的大金库还是个人的小金库,反正都在国内,也就全都是皇家的。第三,有一个观点,好像还从来没有人想到过:和珅虽然是在嘉庆四年栽倒的,但是嘉庆初年,乾隆还是太上皇的身份。和珅虽然是乾隆的亲信,但是总不如自己儿子亲,何况这是继承自己大统的儿子?因此,也绝不排斥乾隆曾经对嘉庆明说或者暗示:在我活着的时候,你先不要动和珅,等我寿终天年,你想怎么处置和珅,我可就不管,也管不着了!

总而言之,和珅是个聪明人,但是,乾隆比他更聪明。

和珅终其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就在于他没想到“乾隆死了我怎么办”。他十分明白,只要乾隆不死,他就不会倒台。那是他的一把铁杆保护伞。只要自己不和乾隆争权,乾隆就不会下决心搞掉他。第一,乾隆还要依靠他,仰仗他,甚至离不开他;第二,他知道乾隆也不是一个卸磨杀驴的市井小人。但是,乾隆不可能长生不老,他一旦死了呢?

正因为和珅知道有钱不会遭到皇帝的猜忌,“爱权”才会遭到皇帝的怀疑,因此,他终其一生,绝不拉帮结派,也尽量不和王公贵戚多来往。他只求自己的“一人之下”,安享太平富贵。

和珅当然不傻,他虽然不拉帮结派,但不等于他手下没人,缺乏智囊,从来不考虑“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问题正在于他不想参与王子们的皇位之争。康熙鉴于皇位的继承引起了手足相残,定下了既不立嫡也不立储的决策,雍正、乾隆也恪守谨遵,表面上看起来,宫廷内的皇子之间,像是一潭死水,波澜不兴,但是水面底下,实际上却是暗流汹涌,从来没有静止过。面对这样的局面,和珅也感到十二分为难。让谁当太子,并不是皇族或王公大臣们投票选举产生,而是由皇帝经过考察一个人作出决定。以和珅的所处地位加上他的聪明睿智,他不是不可能从乾隆的口气中探索到皇储的人选。问题在于:乾隆早就下了决心,要做六十年皇帝,那么,不言而喻,长子、次子等等,就不可能考虑了。等到乾隆退位,长子、次子也都六十多岁了,一个老太子登基,能做几天皇帝?何况乾隆的长子、次子早都死了。所以,皇储必然是年轻的皇子,倒是可以猜想得到的。问题就在于乾隆对诸皇子的考察非常细心,尽管他心中也许已经有了定见,可是第一还要继续考察,第二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一件什么事情,已经决定了的人选,就有可能推倒重来。何况乾隆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在立储这件事情上,从来不透露丝毫口风呢!因此,对和珅来说,这也是一场赌博。找对了主儿,固然对自己的今后有莫大的好处;如果一旦押错了赌注呢,不但自己将会成为宫廷斗争中的牺牲品,全盘皆输,万一被乾隆看出来了,只会两头不讨好,导致仕途的立刻终结!

所以,和珅权衡轻重利弊,作出了不投靠任何一个皇子、不参与夺储的任何活动的决定。这也可以说是他聪明的决策。

聪明人也有反被聪明误的时候:当和珅从乾隆那里得到将要传位给嘉庆的确切消息,他还是沉不住气,提前一天,给嘉庆送去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对嘉庆的拥戴。结果,马屁拍到了马脚上,嘉庆及其智囊,早就已经决定牺牲和珅,从而解决大权旁落的问题和国库空虚的难题;于是,和珅这一举动,反倒授人以柄,成了嘉庆扳倒和珅的第一件口实:二十宗大罪中的第一件!

 

 

 乾隆和珅之间不正常的君臣关系

 

乾隆和珅之间不正常的君臣关系

乾隆和珅之间不正常的君臣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