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魏太和俸禄官员钱币 |
分类: 历史迷雾 |
北魏官员近百年无俸禄创历史奇迹
南北朝时的北魏王朝是鲜卑族拓跋氏所建,因其又古老、又偏僻,这个在南北朝时期最强大的国家,许多制度、章程最初却显得原始稚嫩,就说“工资”也就是官员俸禄吧,当官应该发俸禄,照说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北魏从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的登国元年算起,直到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八年才“班禄”(给官员发工资),文武百官“零薪上岗”的时代,居然长达98年,创下中国历史上近百年官员无俸禄历史奇迹。
史书记载,这98年里北魏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钱货无所用”,这道理不难理解:连官员都一文不名,市场上又何尝用得着钱币?当时天下分裂,列国征战,游牧出身的北魏主要靠按部落传统分配战利品,维系各级官员的生计,并满足他们的致富念头。
北魏开始用钱,是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年皇帝下诏“天下用钱”,并开放民间铸钱。具有创造性的是,北魏在一开始就确定了钱的换算公式,即一匹绢折合法定货币太和五铢200文,这应该是中国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钱币的换算价格。但如此煞费苦心的安排,收到的效果却是戏剧性的:法定货币太和五铢只能在京城洛阳的几个官办市场里流通,其他市场、地方要么不收钱币,要么只收古钱,不收新钱。
对此,北魏君臣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对策,包括收回铸钱权,用法律手段强制规定“小大之异一并通行”,开发新的铜矿资源以满足铸钱需要等等,但太和五铢出不了洛阳城门的问题,却直到北魏灭亡都没能彻底解决。其实当时的北魏并非没有明眼人,大臣杨侃和高恭之等就曾做过“金融市场调查”,并发现了个中奥妙:太和五铢不是真的“五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