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八代之衰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标签:
散文明人曾随曾巩任袁州 |
分类: 历史迷雾 |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山阳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事业无穷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圣人无常师。《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