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名暴政之地过多就是 |
分类: 历史迷雾 |
朱元璋得天下诀窍:不打敌人专打友军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仅有两位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之一。以传统眼光看,他爬上皇帝宝座的手段实在卑鄙,概括地说,就是干了“不打敌人,专打友军”的勾当。不过,事实证明,朱元璋的这些看似卑鄙无赖手段还是管用的,最后彻底推翻元朝外族暴政,靠得正是这些看似卑鄙无赖的手段。
朱元璋当时的根据地在今安徽省的中部,在各路义军与元廷的大混战之中,如果他真正抗元,那他进军的矛头应该直指北方——元大都的所在地(即今天的北京)。但是从他率领郭子兴的部众开始,到他在1368年登上帝位之前,这十余年间他的进军方向始终是向东打张士诚,向西打陈友谅,向南打方国珍,就是不向北进军去攻打元廷。
这种“不打敌人,专打友军”的做法是朱元璋的“既定方针”,这个“既定方针”是由他的一位同乡同宗的儒士朱升代他拟定的,有史为据,有案可查。朱升向他建议的行动纲领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高筑墙,广积粮”就是筑好防御工事,多存粮草,暂取守势,不要出击,自己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等到别人实力耗尽,再出来收拾残局。所谓“缓称王”是指对付元廷的策略。许多友军一起事就称帝称王,成了元兵重点打击的目标,太不划算,自己不如先做缩头乌龟,等到时机成熟,然后一鸣惊人。
从许多历史事实看来,朱元璋正是诚心诚意地奉行这一斗争策略的。在抗元起义军纷纷北上之时,他按兵不动,坐视友军与元兵血战,付出重大的牺牲。在友军互相火并之时,他又拉一方打另一方,从中获利。
十几年中,在他韬光养晦不显山不露水之时,如果和元兵接触,他是怎么处理的呢?请看《明史·太祖本纪》中的一段记载:1354年冬,元兵大败张士诚于高邮,进而围攻六合。这已经威胁到朱元璋的根据地,他不能不介入。于是,在与元兵发生冲突之时,他缴获了许多马匹。但他又觉不妥,害怕惹火烧身,于是赶快进行补救,派地方父老牵牛担酒去向元将谢罪,并送还所获马匹,还向元将解释说:“我们之所以守城,是在防他盗(实指友军)耳!”当时元兵正集中力量打击张士诚,不想过多追究,此事才蒙混过了关。
他从起兵到登上皇帝宝座,一共15年。前10年中,他在夹缝中生存,坐大;到了后5年,他才重拳出击。1363年到1364年,他消灭了陈友谅这一股势力,尽得江西与两湖之地;1367年,他又集中力量,一举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两股势力,取得江苏、浙江、福建这一大片地方。总之,他有的放矢,箭无虚发,各个击破,坐收渔人之利。
消除了后顾之忧后,朱元璋才大举北伐,挥军直捣元廷。原来,经过十几年的战斗,许多勇敢北伐的起义军早已击破了元兵的主力,再加上元廷的大将窝里斗愈演愈烈,已经无力对外。朱元璋大军北伐,如入无人之境。
朱元璋一直把抗元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却在后方蚕食友军,耐心等待元廷主力的溃败,和各路友军实力的耗尽。时机成熟,他才下手,不仅摘了许多“大桃子”,而且坐得“民族英雄”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