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高人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地位吗?

标签:
荆山名利俞伯牙钟子期草根博客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能人高人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地位吗?
古人云:“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琴;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意思是说:格调太高的音乐,很难让人接受,所以,俞伯牙在钟子期死后,便不再弹琴;最珍贵的宝物,很难让众人赏识,因此,卞和才会抱着璞玉在荆山之下哭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太美好的事物,众人却又往往难以认识,最“珍贵”的东西,最“伟大”的人格,也都是众人不易了解的,容易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凡俗夫子所看惯的东西,都是一般意义上的贵重的事物,比喻金钱等等,真“宝贝儿”人们却不认识,你强要推介给他们,反而会遭到斥笑和围攻,这叫做“隋珠投暗,反招猜疑。”所以,《老子》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钟子期有一双音乐的耳朵,所以能够鉴赏美妙的音乐旋律,因而成为俞伯牙的知音。俞伯牙之所以绝弦——从此不再弹琴,是因为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再也难以寻觅到了。卞和的璞玉天下无双,但当它还没被雕琢出来的时候,谁也不会去理睬的。
在课堂上,“古人云”的这段文字就得如此赏析了。
可是,大千世界,又当别论。芸芸众生中,不敢说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里面就没有旷世之才。即如我们的草根博客之中,我看就不乏高人雅士,可以说是藏龙卧虎,高手如林。其文,可谓“至音”,其人,可谓“至宝”。但,是不是这些“文”都遇到过“知音”?这些人都有伯乐“赏识”?不然。现今,社会上的人才还是被埋没的多,被发现并得到重用的少,民间的能人、高人仍然大有人在。这些能人、高人为什么没得到相应的地位和声名呢?究其根本,无非是“命运”和“机遇”使然,二者缺一不可。多数人都这么认为,没有被发现这个“机遇”,就注定你一生被埋没的“命运”了。我的臆断:被埋没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水至清而无鱼,人之察而无徒”,也可以说是太“阳春白雪”了,所以才“曲高和寡”。翻开历史,历朝历代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风流才子比比皆是,正因为历来如此,现今的失意者大可不必有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憾了。
其实,名利一事,乃身外之物。挣到名利的有因名利而带来的烦恼,挣不到名利的也不必去为挣不到名利而烦恼。人生的真正快乐、幸福,并不在“名利”二字上。追求名利所付出的代价和心力交瘁的痛苦,远比得到的快乐要大得多。况且,名利是短暂而易失的。参透名利关,对名利能顺其自然,不牵挂于心,寻得心理的平衡,对于个人的心情也是一个大大的宽慰。
况且,“是金子总要闪光”的,“珍珠埋没了仍然还是珍珠”。既然是“人才”,即使在社会下层也会发挥出超乎常人的才干,如其到社会上层去“拥挤”,倒不如在社会下层落个“从容”,这便是“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道理。另方面,我还发现,在作家队伍里,许多都是“自学成才”或“自发成才”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培养社会高层人员的大学,却没有专门培养作家的大学。作家们往往是当官不成,就一心一意扑到了创作上,硬是靠自己努力,靠过硬的作品,一举成名,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曹雪芹、蒲松龄……如沈从文、钱钟书……当然,这是靠他们坚持不懈、千辛万苦、搜肠刮肚地笔耕不辍换来的,“三篇文章两首诗”——这是大家公认的难事,他们知难而进,成功了,他们的“至音”、“至宝”也便在读者那里得到了应有的赏识和尊重。到了这个份上,谁也不会视他们为“失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