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石秀梁山宋体杨雄施耐庵文化 |
分类: 文学鉴赏 |
施耐庵是怎样把石秀“铺垫”上梁山的?
(《<水浒>百问》之七二)
人们习惯把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上梁山,说成是“逼上梁山”。然而,拼命三郎石秀的上梁山,却不是什么人逼的。要说“逼”,那也是施耐庵的本事,他通过一个个大手笔的铺垫,一步步为石秀铺平了通往梁山泊的道路。
石秀是在一片打声中出场的,很仗义地出手助了杨雄,一旁看热闹的戴宗、杨林见了,暗暗喝彩:“端的是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壮士也!”英雄相惜,戴宗、杨林也很仗义地请石秀一块吃了个饭。在饭桌上,戴宗与石秀有过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很有意思——
戴宗道:“壮士如此豪杰。流落在此卖柴,怎能够发迹?不若挺身江湖上去,做个下半世快乐也好。”言外之意是说,你卖柴为生成不了大事,还是我给你指条路吧。
石秀道:“小人只会使些棒,别无甚本事,如何能够发达快活?”言外之意,我只会些拳脚功夫,不知哪里需要我这样的。
戴宗道:“这般时节不得真!一者朝廷不明,二乃奸臣闭塞。小可一个薄识,因一口气,去投奔了梁山泊宋公明入夥,如今论秤分金钱,换套穿衣服,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言外之意,这世道不太平,最适合在江湖上混,你上梁山吧,那里吃喝玩乐一条龙,以后招安了还能做官,是条出路。
石秀道:“小人便要去也无门路可进!”言外之意,上梁山的确是条出路,可我里面没有熟人啊。
戴宗道:“壮士若肯去时,小可当以相荐。”……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戴宗、石秀明显是在相互试探,谁都不肯把话说破,双方都有很强的警惕性,不过谁也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也难怪,两个陌生人在一起吃饭,谈论“梁山”这个敏感话题,双方有戒心在所难免。这段对话也从侧面反映出石秀是个心很细的人,或者可以说是生性多疑。有了这番对话,也为石秀日后上梁山埋下了伏笔。
杨雄结识石秀以后,在生活上和经济上给了他很大帮助,并让他做了肉铺掌柜,石秀从贫农阶层摇身变成了富贵阶层。生活质量的提高使石秀上梁山的念头淡了下去,这样生活不挺好吗,干嘛非要去混黑社会。
石秀清楚,杨雄毕竟不是自己的亲哥哥,肉铺掌柜的身份也只是给人家打工,所以石秀在杨家生活的小心翼翼,尽量夹着尾巴做人。当他看到“店门不开,肉店砧头也都收过了,刀仗家伙亦藏过了。”这番景象时,首先想到的是潘公这生意不做了,为什么不做了?一种可能性是嫂嫂在背后说了他坏话;二种可能性是他做了新衣服,人家怀疑他挪用公款。好个石秀,自己的怀疑也不核实清楚,便想当然了。休等东家炒了自己,自己先炒了东家,石秀提出辞行。
石秀这样是不是太敏感了。其实我们说石秀的这种敏感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多年的底层生活,多年的艰辛经历,才会产生这种敏感。等潘公当面一澄清,根本不是石秀想的那样。原来是嫂嫂潘巧云以纪念前夫为名勾搭花和尚裴如海。以石秀那心计,这点猫腻怎么会瞒得过他。
接下来,潘巧云与裴如海的一举一动完全在石秀的掌控之中。如果说石秀前两次疑心有些多余,那么这次则完全在他预料之内,哥哥杨雄戴了顶绿帽子。当石秀把真相告诉杨雄后,老实巴交的杨雄非但不买账,还把石秀赶出了家门。石秀如果此时一走了之,则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你杨雄都对我这样了,我还护着你干啥。可石秀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杨雄曾经对自己不错,现在只是受了妇人蒙蔽,明明头上戴了顶绿帽子,还被老婆玩弄于股掌之中,被人家卖了还给人家数钱呢。他很替杨雄担忧,这样发展下去,杨雄恐怕要死在这个老婆手里。
出于哥们义气,石秀出手了,裴如海和那个头陀双双毙命。当然石秀还有另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收集证据,将奸夫奸妇送司法机关。不过这样的话杨雄戴绿帽子这事就满城皆知了,这对杨雄的声誉影响太大,一条好汉最丢人的无外乎这事了。要不怎么说石秀心细呢,他没有将这事弄得满城风雨,他选择了暗杀。自己犯了法,却保全了杨雄的面子,石秀觉得值。这就是施耐庵提倡的好汉形象,为朋友两肋插刀。
杨雄翻然醒悟之时,正是杨、石二兄弟和好之时。翠屏山,二人残忍地杀死了潘巧云及丫鬟迎儿。潘、裴通奸案以二男二女四条人命告终。
施耐庵的一系列铺垫,完成了石秀从遵纪守法的平民百姓到杀人犯的转变。这样,石秀上梁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本文链接: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1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