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不是一“福”?

标签:
陈继儒宋体华文清福自我修养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读书是不是一“福”?
清代郑板桥曾说:“吃亏是福”,而明代的陈继儒曾提出过“读书是福”。他说:“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意思是:人生在世,若能有书可读,又能有空闲的时间读书,同时又不缺钱买书,虽然读了许多书,却自我修养得丝毫不被书本所局限,就可以说是善于读书的人了。能享世间清闲之福的,恐怕没有超过这个的了。
真正有闲、有书、有钱的人,应该是很幸福的,但必须做到一点,就是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消化,不仅仅放在自己的脑海中,还要吸收融合到自己的躯体中,变成一种素质和涵养。
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书就不是书,对于识字的人来说,书就是书。把书当书、把字当字之人,也许走不进书中,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只有超越了文字的限制,才能真正走进书中所描绘的世界或所塑造的意象当中去,就是陈继儒所言“如不识字之人”的感觉。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才算作真正的读书。
同样读书,目的和效果不一样。有的人是为了修养和完善自身才读书,有的人是为了消遣和打发寂寞和无聊才读书,有的人是为了猎奇和满足欲望才读书。然而有的书可以让我们达到上述目的,有的书也并不见得能够达到。这就要选择。而书籍本身的使命就应该帮助人们生存得更好,读了才会有一种享清福的味道。在现在社会里,能够读各种各样的书是好事,但也应该有所慎重地选择:一些脏书、坏书、黄书,一些读了使人身心都觉得难受的书,一些读了就会把人变坏了的书,读这样的的书,那恐怕就不是“福”了。
这才是——
得闲有书读,世间享清福;
超越文与字,方得意中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