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这些话是不是将错就错?

标签:
诸葛亮宋体破折号皮匠汉语文化 |
分类: 谈天说地 |
汉语中的这些话是不是将错就错?
汉语中,许多谚语、俗语、成语,仔细琢磨,是不合情理的,或违背常识,或颠倒逻辑,存在明显的错讹。下面试举几例以证明我的这个说法。
樱桃好吃树难栽
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无毒不丈夫
王八蛋
狗屁不通
在汉语中,这类将错就错约定俗成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不见棺材不落泪”是“不见亲棺不落泪”之讹,如果不是“亲棺”——亲人的棺材,不管是谁的,见到了棺材就大哭一场,算什么事啊?不合情理。“名列前茅”是“名列前旄”之讹,“旄”乃古代用牦牛尾巴装饰的旗子,为前哨部队所持,遇到敌人或敌情有变化,就举起这种旗子作为信号告诉后面的部队,故曰“前旄”;而“茅”则是茅草,若按“茅”字讲,这个成语是很难讲得通的。“跳到黄河洗不清”本来是一句歇后语:“跳到黄河——洗不清”,好似谜语,破折号前面是谜面,后面是谜底:“跳到黄河”会怎样?——“洗不清”,去掉了破折号,意思全变了——你即使“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黄河水含有大量泥沙,十分浑浊,本来就“洗不清”,何必非要跳进黄河洗刷自己身上的污浊呀?“打破沙锅问到底”源自歇后语“打破沙锅——问(纹)到底”,去掉了破折号和括弧里的“纹”字,就显得驴唇不对马嘴了。
类似上面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都是我们的前人把它们搞错了的,一代代传下来,已经约定俗成了,我们不可较真,也只好将错就错了,完全没有重新改正过来的必要。不过,我们这里晒出一点点,咬嚼一下文字的根源与错讹,也算一种不大不小的闲情逸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