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达大闹五台山是不是惯出来的毛病?

标签:
鲁智深宋体鲁达五台山文殊寺文化 |
分类: 文学鉴赏 |
鲁达大闹五台山是不是惯出来的毛病?
(《<水浒>百问》之十六)
因为一个女人,鲁达从提辖官变成了杀人犯,还是因为这个女人,又从杀人犯变成了和尚。对于身份的变化,鲁达没有惋惜,一副知足常乐的架势,这才是好汉的胸怀。
赵员外是五台山文殊寺的施主檀越,又与智真长老是兄弟,所以鲁达在文殊寺也算有背景的人。出于赵员外的情面,智真长老对鲁达还是很不错、很宽容的。这种宽容却为文殊寺埋下了祸根。
鲁达刚一进文殊寺,寺里的僧人们就看出鲁达不是出家的料,于是禀告长老智真:“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智真却以“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为由不听劝告。为堵众人的嘴,又为剃度鲁达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如他。”更有趣的是,智真长老赐给鲁达的法名叫“智深”,智真与智深同属“智”字辈,却是师徒关系,很让人费解。
有上级领导护着,再缺乏同事的监督,鲁智深这和尚做的很不像和尚,不念经、不坐禅、随地大小便……同事们忍无可忍,又去举报鲁智深:“智深好生无礼,全没个出家人体面……”面对下级举报,智真长老不但不约束、提醒鲁智深,反倒喝举报者“胡说!且看檀越之面,后来必改。”有这么当领导的吗?鲁智深不被惯出毛病才怪。
鲁智深第一次破酒戒是在四五个月后,在山下喝得酩酊大醉。下面又有人举报鲁智深,智真长老依旧不加约束,反倒替鲁智深开脱:“虽是眼下有些啰唣,日后却成正果,且看赵员外檀越之面,容恕他这一番。”按照寺规,和尚破戒吃酒,决打四十竹篦,赶出寺去。那么智真长老是如何处罚鲁智深的呢?四十竹篦没有打,赶出寺更不可能,连关禁闭、写检查这样的处罚也没有,只是象征性的找鲁智深谈了次话,无关痛痒不说,还留鲁智深在方丈里吃早饭,又送衣服又送鞋。这是在处罚还是在奖励?有了这一次喝酒破戒的经历,鲁智深的胆子越来越大,反正领导不过问,闹吧。于是为大闹五台山埋下了祸根。
鲁智深第二次破戒是在三四个月后,这次不光破了酒戒,还破了荤戒。鲁智深这次事闹大了,打塌了半山的亭子,打坏了山门外金刚,逼迫两个禅和子吃狗肉,打伤禅客几十个。动静之大,恐怕五台山有寺庙以来绝无仅有,这就是《水浒》中继“拳打镇关西”之后又一个高潮——大闹五台山。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么严重的后果?
一是鲁智深鲁莽豪放、不受约束的性格使然;二是智真长老的一再纵容、袒护。一定程度上讲,智真长老的一再袒护,成了鲁智深闯祸的最直接原因。
鲁智深一入寺,下面人就反应鲁智深不是当和尚的料,智真长老不听;鲁智深不念经、不坐禅、随地大小便,下面人又举报,智真长老又不管;鲁智深破戒,众僧打算赶他走,智真长老还不管。这哪像当领导的,对下级的纵容、包庇也太过了吧。从不务正业到破酒戒、再到大闹寺院,鲁智深的胆子越来越大,这都是智真这个当领导的一点一点纵容出来的。
对于鲁智深的一再犯错,智真长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且看赵员外檀越的面,容恕他这一番。”赵员外成了一再纵容鲁智深的理由。在我们智真长老眼里,赵员外给寺里没少捐钱,是寺里的衣食父母,得罪不得。“坏了金刚,请他的施主赵员外自来塑新的,倒了亭子,也要他修。”这便是智真长老的心理,你鲁智深破坏东西不要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至于袒护鲁智深的另一个理由“上应天星,终成正果。”那纯粹是扯淡,堵下面僧人的口而已。
(本文链接: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1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