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结题报告
(2016-07-04 14:19:30)“提高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结题报告
雷启宏(陕西旬阳蜀河镇兰滩九年制学校)
摘要: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排斥现状,本课题组经过讨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能够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的教法和教学形式激发兴趣,传统教和现代结合激发兴趣,创造环境和活动激发兴趣。新颖板书设计激发兴趣,古为今用激趣。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一、现状分析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中考中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赏析及其文言文默写总共有22分,要占到语文总分值六分之一强。文言文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然而纵观这几年的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尤其是中考的文言文得分情况,让人觉得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偏远农村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是考试的重灾区。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61篇。按说《课程标准》提的要求并不高,课外文言文的考点也在课内,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学生的表现可谓强差人意。如:要求背诵默写的文言文篇目,老是背诵不了,默写时错别字很多;断句加注标点有误;不能结合语句分辨通假字、解释关键性的实词、虚词;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
2、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考试不得已而为之。我对我校七至九年级9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期中72%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甚至害怕,因为文言文意味着没完没了的背诵、默写和翻译。有90%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考试。因此课堂上老师往往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
3、文言文教学呈现出沉闷、枯燥、缓慢、费时、费力、低效状态。
二、存在的问题
1、文言文教学偏重工具性而缺乏人文性。教师讲古文,就是字句的翻译通意,在感知背诵之外,也只有如体裁,押韵等屈指可数的相当表层的知识很明显,这些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不是学生真正的期待。范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接触那些先人们的思想,体验他们的情感,触摸先人的心灵,感受那深沉的人格魅力,用他们健康的、智慧的心灵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心智,获得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有益启示。
2、 文言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建构。在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翻译和背诵。可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文言文的学习怎一个翻译和背诵了得呢?这是典型的重材料、重工具,但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道理或事实:范文的教学不是要我们去掌握材料和工具本身,而应该寻找更能吸引学生,更符合学生期待更具价值的东西。而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合理建构正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3、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死板单一。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多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满堂灌而不是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缺乏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有的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做了书本的奴隶。因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造成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不好,兴趣小。
4、老师只“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有时老师讲的太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老师不敢放手学生,不信任学生的能力生怕学生耽误了时间,影响了进度,于是独霸课堂,唯恐没有把知识讲到,讲透,面面俱到,整节课成了老师一言堂,学生只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听课的听话机器了。这样他们获得的知识只是匆匆过客,不久就成为过眼烟云。没有实在的变为自己的东西。
三、成因:
1、社会因素:一方面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年龄尚轻,人生阅历尚浅,所以难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另一方面是平时缺乏使用文言文的语言环境。现在文言文的适用范围很小,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和人际交往中几乎用不到,也就是说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也就导致了难记易忘。
2、老师的因素:老师缺乏深厚的文言文素养。文言文教学,本身就要求老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同时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要有相当了解,可是,令人遗憾的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的语文老师阅读量少,文言文积累并不丰厚‘。因而,在教学中时,面对学生提问捉襟见肘,显得底气不足,更别谈儒雅与气质,拿什么来感染我们的孩子,对他们对行审美及理性教育?据调查,相当部分老师对当代的优秀作品和作家都不甚了解,何谈古文修养及文论与美学知识,那么,又如何让学生来“亲其师,信其道”。当然,我们不能一概否认,也有相当的老师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与追求,他们应是我们教师的骄傲与佼佼者。在当前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之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受考试指挥,而文言文的分量又不算很大,而要提高又无比的艰难,便导致了语文老师不喜欢文言文。
3、学生的因素: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积累不够,对很多常用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弄不清记不牢。尽管学生小学也学过一些古诗文,但都比较短小浅显,一般也不重视文言词的积累,有限的蜻蜓点水般的学习,必然导致学生积累少,底子薄,面对突如其来的中学长篇累牍语言晦涩的文言文,就会感到吃力。
4、考试的因素: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之所以根深蒂固,并存在着,就是因为它也有合理性,而这个合理性的赋予者者就是考试,考试成了指挥棒,考试重在工具的掌握,那么教师的教学怎能不随之变向?因而,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四、对策建议
1、灵活多变的教法和教学形式激发兴趣。根据不同文本老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我们就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形式。《小石潭记》我们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根据文章的思路设计一些列问题,环环相扣,步步追问,由浅入深,把读、译、析结合起来,逐步领会文章的核心,使人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而又避免了读、译、析相割裂的恶果。《岳阳楼记》我们可以以寻找文章的美点为中心任务,召开讨论会,只要学生能找到各个美点,那么这篇文章所要掌握的东西,学生也就基本掌握了。《醉翁亭记》我们老师不妨做一次导游,带领学生沿着欧阳修的步伐游玩琅琊山,穿越时空直接和欧阳修对话,再现欧阳修游乐的情景……这样一来,课文还是那个课文,由于形式变了,类型新了,学生的参与度高了,所获得体验就会更加深了,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2、传统教和现代结合激发兴趣,改变文言文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诵读为基础,注重在潜
3、创造环境和活动激发兴趣。给学生创造了文言文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以致用,获得用武之地。一方面不管有无早自习,上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朗读一篇文言文,要长期坚持。读的便数多了,自然就会形成语感。学生就能长期浸在文言文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会受到熏陶;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在生活中不妨用一些文言词汇模仿古人的语气和同伴强调进行交流,让学生也过一把古人的瘾,这样既能加强积累又别具生活情趣。再次、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另外,选编一些简易、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杞人忧天、掩耳盗铃、宋人疑邻、画蛇添足、守株待免、鹬蚌相争等。读后,并请同学们用文白相间的话讲出来,以此体会文言文的美妙韵味。同时鼓励和建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文白相间的文学名著,并交流心得体会;这样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新颖板书设计激发兴趣。板书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因此板书的原则必须忠于文本,突出重点,易于背诵。根据不同诗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可树状、网状、表格、图画等。
5、古为今用激趣。现实生活中,政治演说、企业文化,甚至日常表达,语言简洁、精练,可收到极好的效果。而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6、合理定位、有效设问激趣。课堂内容不宜多,只求重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问题设置追求深奥,只求有的放矢,合乎学生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钱梦龙,《中学语文教学》97.4。
4、《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