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维纳街现状——东伦敦的艺术与奥运

标签:
东伦敦奥运艺术维纳街文化 |
分类: 奥运英闻眼 |
http://www.iseeuk.com/uploadfile/2012/0729/20120729120724371.jpg
这条街曾是废旧的厂房,后来是服装批发市场,现在是“画廊一条街”。(图片:英闻网制作)
http://www.iseeuk.com/uploadfile/2012/0729/20120729092112175.jpg
维纳街上的艺术家
http://www.iseeuk.com/uploadfile/2012/0729/20120729092123304.jpg
维纳街上的创意画廊经营者肖恩。
http://www.iseeuk.com/uploadfile/2012/0729/20120729092129300.jpg
维纳街上的艺术家莱斯菲德
如果你在网络上输入奥运、东伦敦、艺术这几个关键词,可以搜出很多文章。文章大同小异,中心思想大抵有两个:奥运让东伦敦艺术复兴;可惜这复兴又十分短暂。
带着这样的命题,一个周六的中午,我背上自己的相机和录音笔,探访了那些文章中常提到的伦敦东区画廊一条街:维纳街(Vyner street)。
这条街位于东伦敦居民比较集中的地带,离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开膛手杰克犯案的“白教堂”仅有一站地。只要离开了奥运主场馆的中心地带哈克尼,你很难在东伦敦的其他地方感受到奥运带来的改变。它仍是一如既往地聚集着外来移民和政府救济房,路上往来的面孔,两旁的房屋,你可以很准确地把这个地带定义“灰色”的主色调。
走近维纳街口,我再三确认了街名,因为我觉得这太不象一条艺术街,甚至比一条普通的巷子更不起眼。街口是一个比较大的汽修中心,几个穿着占满汽油的连体工作服的工人们拿着工具忙碌着,街边停着各种“生了病”的车,就象是一个免费的停车场。一眼望去,很难看到有其他的店门是开着的。我站在路口犹豫了几秒,考虑要不要继续往下走。没有看到有和我一样的“艺术爱好者”,这条街给我的第一感觉像条空巷。
维纳街在改造前是一些废弃的工厂,后来又变成服装批发的集中营,现在被艺术家“占领”成为画廊一条街。每个画廊有自己的名字,但大多大门紧闭。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伦敦奥运的当下,为什么这条街上如此冷清呢?
我在拐角一家特别小的画廊里见到了他的经营者,肖恩。肖恩开办这个创意画廊已经有11个月了,一个小小的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展示着20几位画家的作品。肖恩说这条街在最繁荣的时候,有20几家画廊,但是基于不同的活动时间和展览安排,他们不是每天开放。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四晚上是活动夜(event night),所有的画廊会将店门打开,开到晚上9点。艺术家、学生和爱好者会在那一天晚上来到街上开起他们的“party”,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热闹的气氛持续到深夜。而平时,它就是这么冷清。
肖恩说,“这条街一直在变化,这些画廊不是固定的存在,有些画廊搬走了,或者经营不善关闭了,有的画廊又搬进来。”我问,最近不是有一个有名的画廊从东边搬到西边去了吗?肖恩说:“啊,那是卫报2个月前的新闻了吧?那条新闻误导了很多读者!嗯,搬走的是这条街上曾经最大也最早的画廊,现代艺术(Modern Arts),因为觉得这条街的客源不是那么理想,他们是商业画廊,当然想开门做生意了。所以,他们搬走了,但不意味着这条街的艺术气氛正在消失。”
沿着街继续往前走,我看见一家画廊似乎有营业,透过连排的窗户可以看见里面那些富有创造力的摄影作品,但偌大的画廊里却空无一人。我试着按了下门铃,没有人回应,我正转身离开,一个女子从绿色木门里探出了头来说:“欢迎进来。”于是我成了Farcry画廊里唯一的客人。梅德是经理,她在2005年开了这家画廊,那是维纳街第一批画廊之一,“当时维纳街上有那么6、7家画廊吧,选在这里是因为租金便宜,但是我的画廊租金只要50镑一个月。这条街在东伦敦就象是小纽约,它处于许多移民群的交汇处,所以周围不仅有英国人,也有很多土耳其人,巴基斯坦、印度……它不象伦敦的西部比如诺丁山,非常的英国和传统,这里有多元文华的碰撞,有空旷的厂房便宜的租金,所以,我们(艺术家)就爱这里。”
离Farcry画廊不远处的是以这条街的名字命名的画廊“维纳画廊”,这里正在展出一个艺术学生的毕业作品,她将蒙娜丽莎的头像放在各个不同的摄影作品中,代替原本五花八门的表情,表现了现实与梦想的差距。画廊实际上是一个类似3层楼的公寓,我仍旧是画廊中唯一的客人。我在2楼看完了展览,走上了三楼,才看见展览的作者孤独地坐在窗边看着街。她叫莱斯菲德(LAISVYDE SALCIUTE),是一个来自欧洲的女孩。“选在这里展览,是因为这条街像极了我爱的纽约。而且,这条街的画廊老板们很支持象我们这样的艺术学生,给我们很多空间也给很优惠的租金。”
“这条街当然不冷清,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四,可热闹了。街上会有800到1000人,大家狂欢至深夜。现在的冷清是因为艺术家们都度假去了,每年这里都是冬天热闹夏天冷清,因为画廊喜欢在7、8月份关闭,这是他们的旅游季节,他们不愿意工作。”女孩极力地否定我对维纳街“冷清”的评价,眼神里流露出“你不懂”的骄傲。
就这样,在周六的下午,我走访了维纳街上所有开着的画廊——三家。他们都告诉我,街口新开了一个亚洲的画廊,不妨去看看。那是一家灰色调的画廊,上面写着这里展出韩国艺术家的作品,但是,今天它关着。
两个月前,《卫报》曾有一篇文章《伦敦东区艺术繁荣景象不再》,描绘的是维纳街的一片萧条。文章中说:“申奥成功后,市长利文斯通曾表示,奥运会将给伦敦东区带来发展、投资和重生的机会。然而东区的艺术繁荣太短暂了。2005年在维纳街开业时,这里堪称英国的艺术重镇。你可以在短短15分钟的步行路程里欣赏到12种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不过,现在许多优秀的画廊都搬走了,来这里的收藏家也越来越少。”
然而,坚守在这条街上的艺术家们,都否定了这点。不知是卫报的记者不经调查就“下定义”还是这些艺术家们“好面子”,这就像是一个“罗生门”,看到的和听到的不一样,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判断。
奥运、东伦敦、艺术,当这三个关键词再一次蹦进我脑子里的时候,他们的联系已经不是那么强烈。东伦敦独特的多元文化和艺术风格不是因为奥运而兴,却可能因为奥运而衰。
肖恩说:“奥运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我们暂时还看不到,倒是因为东伦敦越来越受欢迎,我们的地租越来越贵,很多艺术家不得不选择搬离这里。”
我问:“搬离这里,那该去哪里?伦敦之内,还有比东伦敦更便宜的租金?”
肖恩耸耸肩说:“也许,搬出伦敦。”
(英闻网记者 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