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高印象:访新华社伦敦分社社长高殿民(组图)

(2012-07-24 22:41:46)
标签:

奥运会

2012

伦敦

iseeuk

英闻网

新华社

火炬传递

老高

体育

分类: 奥运英闻眼
    更多精彩文章:<<英闻网ISEEUK奥运频道   英闻网ISEEUK微博

http://s6/middle/9ff2a194gc5946c7f6a35&690
高殿民现场采访洛杉矶奥运会(照片由高殿民提供
http://s13/middle/9ff2a194gc5946c9537dc&690
高殿民连续采访六届奥运会的采访证(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http://s15/middle/9ff2a194gc5946cd8e53e&690
高殿民作为火炬手在伦敦奥运火炬传递现场。(图片来源:网络)
    (英闻网记者 林入)1984年,高殿民30岁;2012年,老高58岁,30年的职业生涯都与奥运结缘,“奥运”对于他来说,有了更为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7 月24日,离奥运会开幕还有3天。伦敦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已正式启用将近一个月,来自世界各地的21000名持证记者陆续到新闻中心报到领证。随 着奥运会开幕的枪响,运动员将开始他们的竞技赛场;而在这里,记者们也将展开奥运的“第二赛场”。谁能占领先机,谁能抢到独家,谁能最快的把消息发布,各 位“高手”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各显神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新华社伦敦分社的社长高殿民。老高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奥运记者:将中国奥运首金第一个在世界上报道;历经7届奥运会将近30年的报道奥运经历;连续三届被国际奥委会指派为奥运火炬传递手。

“跑”来的“首金”新闻

和老高的对话,就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为中国摘下奥林匹克首金的故事说起。那年,许海峰27岁,高殿民刚好30岁。

1984年,中国第一次派出大规模的代表团,全面登上奥林匹克的舞台。在这一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来自安徽省供销社的许海峰以566环的总成绩勇夺金牌,为中国摘下奥运会首金,而最先向世界用英语报道这一消息的,就是来自中国的记者高殿民。

那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整个记者团去了40多人,其中新华社记者30人。

老 高说:”当时,我们30个人带着3个报务员。现在的记者用电脑打字,我们当时用的是打字机,我还记得在主新闻中心里,当时是brothers手提打字机。 报务员将我们的手写稿打在纸上,让发稿人看过了以后,检查拼写语法,专门有报务员,随着机器上天,发出去,社里就接到了。“

当 时,射击比赛的结果不是马上显现,还要等着裁判验靶。许海峰打完后也不确定自己的成绩。但领队张福对老高说,“冠军没问题了,咱们肯定是第一,验靶可能有 偏差,但即使拉下一两环,许海峰比第二名超了好几环,肯定也是第一。”凭着新闻人的机敏,高殿民马上跑出射击馆,跑到三四十米开外的新闻中心,拿电话给在 洛杉矶市的总值班报道了许海峰夺冠的消息,新华社紧接着用英文向全世界第一个播发了这个消息。

就这样,高殿民在射击馆和新闻中心之间往返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先后发了一条快讯、一条人物、一个特写、一篇速评。

中国人夺冠的消息最先被中国人报道,高殿民也以这篇300字的短讯获得当年中国新闻特等奖。

当 时中国记者的设备相对美国和欧洲算比较落后,老高回忆说,“美国在当时的田径比赛现场已经有电脑了。我们一到洛杉矶的时候,新闻中心服务人员到办公室推荐 火柴盒一样大的东西,我们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人家做了示范。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最原始的BP机,后来国内才叫寻呼机。”

忘了本行客串翻译

说起采访奥运会的经历,老高回忆起一段趣事。前段时间张山来伦敦参加伦敦奥运会的预选赛,已经许多年没有见面的他们依然一见如故,聊起了1992年巴塞罗那的奥运会,老高客串“翻译”的事。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张山参加双向飞碟比赛并一鸣惊人获得金牌,这枚金牌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是一项男女混合比赛,张山拿到了这枚金牌,成为历史上除了马术以外第一个女子战胜男子的金牌。

“得 奖后,国际射击联合委员会主席过来和张山说话。我在旁边翻译,周围围满了各国记者,文字的照相的,等我自己说完以后,才发现糟了,我自己的都没有。还好旁 边的中国记者同行都录下来了,中国体育报的记者写了这一问一答的文章,获得当年的好新闻一等奖。”老高说起这20年前的故事,仿佛就似昨天刚发生过。

三届奥运火炬手

除了报道奥运,老高也参与了奥运。他已经作为奥运火炬手,跑了三届奥运会。“第一个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全球传递。国际奥委会让我来跑北京后海的一段。那天阳光真好,我在后海的林荫大道里跑,印着蓝天白云,照片很好看,现在回忆起那个画面,仍然觉得印象深刻。”

2008 年,北京奥运会,老高再次成为火炬手在开幕式前一天8月7日接跑北京密云水库一段。2012年5月,老高在格拉斯哥参与了伦敦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在老高的 家中,现在珍藏着三把奥运火炬。作为下一届奥运举办地的客人接过火炬,到成为奥运东道主高举火炬,再将火炬传递给下一届奥运主办方,这三只珍贵的火炬就是 奥运历史的见证。

而老高,已经作为奥运会的见证者,连续参与报道了7届奥运会,即将开始第8届。

奥运报道 记者的“暗战”

作为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的委员,高殿民每年参加至少一次国际会议。比如此前在伦敦开的两次会,组委会主席向大家报告奥委会给记者准备了哪些东西,如何参与报道此次奥运会等等。

奥 运会的安保非常严格,作为奥运记者采访规则历来都不允许接触运动员,自从慕尼黑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后,历届奥运会在这方面都严格把关。老高向记者介 绍:“1984年采访的时候进射击场就先扫描验证牌子的真伪,记者和运动员不能接触,要想采访,必须提前24小时向代表团手写申请。这些规定一直延续至 今。”

在 这样严格的规则下,要想获得独家新闻,和获奖运动员“亲密接触”,采访到第一获奖感受,所有的记者可谓是“各显神通”。在场馆现场,观众和赛场中间,有一 个混合区,混合区成为采访运动员的“黄金地带”。而混合区的位置好坏也至关重要,运动员从后台出来,一路往前走,只有霸占了靠前的位置,才能最快地得到运 动员的采访。

1984年奥运会把商业引进奥运会,当时一共有 8000-9000记者参与报道,之后这个数字逐年增加。到了2000年奥运会之前记者没有固定人数,但从那一年开始国际的记者总数控制到21000人。

然而在这次伦敦奥运会,目前已经有来自180多个国家的5800名注册记者、15000名电视转播人员,以及5000到6000名的非注册记者涌入伦敦,数量是运动员的两倍。 有报道认为,这次媒体报道的激战将在社交网络中展开。

现在的老高早已不是那个冲在第一线的体育记者,后来,他升任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而两年前,他又来到伦敦担任新华社伦敦分社社长,为新华社在伦敦奥运会的报道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本届奥运会新华社派出记者116人。不仅有来自北京总社的记者,还有从欧洲和拉美以及亚洲分社抽调的记者,不仅有擅长英语报道的记者,也有精通阿拉伯文、西班牙语等在体育上有强势项目的记者队伍。

从1984年“跑出来的首金新闻”,到后来的电视转播,再到现在的网络暗战,老高的7届奥运会报道见证的不仅是体育的发展、也是人类科技的进步。

当我们回忆起4年前的北京奥运,也许无法记起具体谁获得了哪块金牌,但却能想起在奥运期间自己的故事。奥运对于每个人而言并不只是体育盛会,而象是4年一次的记忆存档。

1984年,高殿民30岁;2012年,老高58岁,30年的职业生涯都与奥运结缘,“奥运”对于他来说,有了更为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