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养生灵感健身生活情感jomarwu天山雪雪哥 |
分类: 路上见闻 |
经常穿梭在北京、上海两座城市,关注人文,感受不同的城市气息
北京一直是庄重、沉稳,可能和他的建筑有关,地大,楼稀,感觉地广人稀,同时也是很多北京人被迫到郊外居住的原因,每天奔波在城内城外,演绎城里城外的故事。
上海给人的感觉是高度和速度,土地的密集化布局,上下班的快节奏更是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效率。
不过从细节上看,两座城市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从乘坐地铁说起。
1、地铁工作人员来看:北京的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而且着装的颜色和款式都比较传统,上海的地铁工作人员普遍年轻,而且着一身酒红色制服,人各个很精神。
2、主要乘客:从乘坐地铁的人,北京的本地和外地人都很多,很难分辨,上海基本都是新上海人或外地人居多,每天忙碌于家和工作地点之间,中午不能回家。
3、地铁规则之“先下后上”:这个规则一直惯性思维是用来疏导下客人流的,“先下后上”作为一个基本常识,也需要三令五申,客流拥堵,怕落在后面赶不上趟,是一种理由,似乎可以理解。但有时车厢并不拥挤,有人却为了抢个座位,车门一开,不管有没有人下车,直往里冲。这般情形,再加上法不责众的心理驱使,任凭管理人员喊破嗓子,“先下后上”还是变成了“先上后下”。“先下后上”是和自身安全切实相关的,也是符合客流拥挤现状的,作用积极,效果明显。不过。需要补充的是“先下后上”也可以理解为“先下的人后上”,因为很多人坐地铁做不来两站,完全可以后面在上,不用挤到地铁里面,丛里往外挤,那多不舒服,挤不出来可就耽误事了。
4、地铁规则之“左行右立”:
在北京坐地铁你会很吃惊,如果没有特别的急事,即使人多,自动扶梯的左侧都不会有人一直站在那里不动,会自觉地空出一条快速通道,方便很多有急事的人通过。
上海略有差距,“左行右立”推行至今,效果并不理想,有很多人没有养成“左行右立”的习惯,根本是没有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有人说这是和城市的快节奏与生活压力大有关,很多人还是很疲惫的,坐地铁乘电梯更是一种折磨,但没有办法,下了地铁换乘的人都像赶集一样,脚步都很快,有的还会小跑前进,在北京你很难看到那场面。
记得有一次作自动扶梯,我走在左边,发现前面一位大娘级阿姨没走,我很有礼貌说"走起来吧",可好,却听到前面回了一句“要走你去走楼梯,做什么电梯”,嗨,旁边哪里有楼梯?难不成她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商场里购物喃,走累了,坐电梯,想站哪里站哪里。没办法,我只能从右边绕过去了。“左行右立”的意识需要我们大家来履行,是每一个人的意识,方便别人,方便自己。不过,据说“左行右立”最早源于国外,是由于国外很多手扶电梯旁是没有建造人行楼梯的,所以让有急事的乘客通过左边的通道先行。但在上海,多数自动扶梯傍都建造有人行楼梯,不过也有很多没有.为了缩短客流疏散的时间,避免客流积压更加明显,很多乘客开始养成了“左右行”的习惯,上了电梯,脚步也不会停,快速疏导了人流量。可见,任何文明行为都是要和实际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5、地铁规则之“下车意识提前”:列车马上就要到站了,就该提前作好下车准备,和不下车的乘客缓一缓,挪一挪,能节省很多下车的时间,不过,我也见过很多人,坐在位置上,一直等到车停,门最后开了,才抬起屁股往外跑,急得要命咧,人少还好说,可以冲出去,人多可就没那么容易哈。
世博机遇是上海提升城市文明的契机。乘车“先下后上”、“先上后下”、“下车意识提前”,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和习惯,恰恰反映了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有没有公德意识、有没有自律意识。如果连起码的公共道德底线都守不住,城市文明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确实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你我做起。
北京一直是庄重、沉稳,可能和他的建筑有关,地大,楼稀,感觉地广人稀,同时也是很多北京人被迫到郊外居住的原因,每天奔波在城内城外,演绎城里城外的故事。
上海给人的感觉是高度和速度,土地的密集化布局,上下班的快节奏更是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效率。
不过从细节上看,两座城市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从乘坐地铁说起。
1、地铁工作人员来看:北京的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而且着装的颜色和款式都比较传统,上海的地铁工作人员普遍年轻,而且着一身酒红色制服,人各个很精神。
2、主要乘客:从乘坐地铁的人,北京的本地和外地人都很多,很难分辨,上海基本都是新上海人或外地人居多,每天忙碌于家和工作地点之间,中午不能回家。
3、地铁规则之“先下后上”:这个规则一直惯性思维是用来疏导下客人流的,“先下后上”作为一个基本常识,也需要三令五申,客流拥堵,怕落在后面赶不上趟,是一种理由,似乎可以理解。但有时车厢并不拥挤,有人却为了抢个座位,车门一开,不管有没有人下车,直往里冲。这般情形,再加上法不责众的心理驱使,任凭管理人员喊破嗓子,“先下后上”还是变成了“先上后下”。“先下后上”是和自身安全切实相关的,也是符合客流拥挤现状的,作用积极,效果明显。不过。需要补充的是“先下后上”也可以理解为“先下的人后上”,因为很多人坐地铁做不来两站,完全可以后面在上,不用挤到地铁里面,丛里往外挤,那多不舒服,挤不出来可就耽误事了。
4、地铁规则之“左行右立”:
在北京坐地铁你会很吃惊,如果没有特别的急事,即使人多,自动扶梯的左侧都不会有人一直站在那里不动,会自觉地空出一条快速通道,方便很多有急事的人通过。
上海略有差距,“左行右立”推行至今,效果并不理想,有很多人没有养成“左行右立”的习惯,根本是没有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有人说这是和城市的快节奏与生活压力大有关,很多人还是很疲惫的,坐地铁乘电梯更是一种折磨,但没有办法,下了地铁换乘的人都像赶集一样,脚步都很快,有的还会小跑前进,在北京你很难看到那场面。
记得有一次作自动扶梯,我走在左边,发现前面一位大娘级阿姨没走,我很有礼貌说"走起来吧",可好,却听到前面回了一句“要走你去走楼梯,做什么电梯”,嗨,旁边哪里有楼梯?难不成她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商场里购物喃,走累了,坐电梯,想站哪里站哪里。没办法,我只能从右边绕过去了。“左行右立”的意识需要我们大家来履行,是每一个人的意识,方便别人,方便自己。不过,据说“左行右立”最早源于国外,是由于国外很多手扶电梯旁是没有建造人行楼梯的,所以让有急事的乘客通过左边的通道先行。但在上海,多数自动扶梯傍都建造有人行楼梯,不过也有很多没有.为了缩短客流疏散的时间,避免客流积压更加明显,很多乘客开始养成了“左右行”的习惯,上了电梯,脚步也不会停,快速疏导了人流量。可见,任何文明行为都是要和实际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5、地铁规则之“下车意识提前”:列车马上就要到站了,就该提前作好下车准备,和不下车的乘客缓一缓,挪一挪,能节省很多下车的时间,不过,我也见过很多人,坐在位置上,一直等到车停,门最后开了,才抬起屁股往外跑,急得要命咧,人少还好说,可以冲出去,人多可就没那么容易哈。
世博机遇是上海提升城市文明的契机。乘车“先下后上”、“先上后下”、“下车意识提前”,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和习惯,恰恰反映了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有没有公德意识、有没有自律意识。如果连起码的公共道德底线都守不住,城市文明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确实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你我做起。
前一篇:35岁,真的很快,恰逢感恩节
后一篇:注视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