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吐槽央视纪录片《京剧》第三集

(2013-06-06 00:04:43)
标签:

文化

分类: 纸墨梨园

相对前两集来说,第三集还算可以。虽然,仍不免几乎把“打戏”夸张成了《传承》的关键词,但起码有了王金璐这句:“现在我也得感谢这打”,总算没有偏颇到家。其实,打戏虽是实情,未必像片子渲染得那样恐怖。正如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里说的:“当时有一句‘戏是打出来的’的话,其实也不全对。遇到极笨的孩子,脑筋老转不过来,打也没用。挨打的还是聪明的学生占多数。就因为他有戏剧的天才而不肯认真用功,师父望他成名心切,才有挨打的资格。……也不仅是学戏有体罚,哪一家书房、哪一家私塾,不是老先生桌上放着一块长方形的戒尺呢?”其实,做这样的片子,编导们要是事先读一读这些起码的著作,是不是就会表现得客观点呢?

http://s16/small/9fe7b4d3gde6ab404e37f&690

当然,整集片子仍然摆脱不了为了渲染强调某种意念,随意编造,扭曲史实的倾向。讲京剧的传承,只讲科班(及改良科班戏校)是严重的偏颇。京剧教育传承的三条道路:科班、私寓、个人授徒是并行不悖的,都有贡献和成就。只提科班,不是昧于历史,就是故意割裂历史。

为了强调科班,强调喜(富)连成的成就,自然要把梅兰芳抬出来。解说词说,1908年双国丧期间,叶春善只能带着小演员下关东演出,“漫长而艰苦的演出中,一个叫梅喜群的孩子渐渐唱红”,有机会见到了喜连成东家牛子厚,见面的结果“使梅兰芳的名字京剧舞台上出现了”,似乎梅兰芳是在喜连成闯关东中红起来的。虽然,该片总导演在回应观众质疑时,非常自信的强调“在史实方面,所有的文案都交给京剧方面的专家看过和讨论过,整个过程十分严谨。”但是,听到这种解说词,我们仍然忍不住要问一句:这是什么样专家讨论出来的?梅兰芳是在喜连成搭过班,这种搭班实际上就是借台参加实践而已。至于梅兰芳参加喜连成闯关东演出(?!)而且还是在闯关东演出中红起来(?!)则是闻所未闻的新闻!与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记述风马牛不相及。

甚至连喜连成是否因为双国丧而下关东的事都很可疑,因为萧长华先生的回忆可以证明喜连成这时并未离开北京,他说:“那时的禁令,已经不如以前的严格了,‘说白清唱’的时期很短。停演了一百多天,就继续演出,还是极受社会上爱好戏剧的观众们的欢迎,营业状况蒸蒸日上”。根本没说到关东演出。

同样为了强调喜连成的成就,解说词又把马连良说成是“继谭鑫培之后,大多数专家戏迷公认的京剧史上最全面的老生大家”,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等等全都矮下去了。专家们,我可以说脏话吗?

http://s12/small/9fe7b4d3gde6b2a04eab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