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闵学林书法欣赏

(2012-12-12 16:52:02)
标签:

杂谈

分类: 作品欣赏

http://s3/mw690/002VyuaSgy6KK2KwxsSa2&690

 


    有幸得到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画家书法》一书,该书收集了自蒲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以降约一百年一百位近当代画家的书法。

    此书资深书画评论家许宏泉先生主编饱览内容之余,把书中刊登的导师闵学林先生的书法及评述转录到我的空间里(文中图片皆翻拍于《百年中国画家书法》作品集):

 

 

 

评述曰:闵学林的狂草字字有丘壑,线条急促而富于变化,更有强烈的节奏感,行距布章纷披而有韵味。或以焦墨枯笔彰华滋之质,大抵受徐青藤之影响颇深,重在情绪的表达。闵学林的书法线条值得玩味,点线面的错落分置使得他的书法形成多个层次的,即使分割成多个单元,每一个单元推敲开来,又都是一个完满的整体,总有不尽的命题吸引着我们去琢磨。将狂草写得自如而有金石意趣,可见闵学林是深谙书道的高手。

 

许宏泉先生运用现代审美习惯,对闵老师的书法作品给予了解读、评述。读者通过欣赏先生的作品,肯定会认同并受益的!

 

http://s13/mw690/002VyuaSgy6KK4eLQN61c&690

《百年中国画家书法》310




http://s5/mw690/002VyuaSgy6KK4gkWNu44&690

《百年中国画家书法》311




http://s14/mw690/002VyuaSgy6KK4hkLPDad&690

《百年中国画家书法》312




http://s7/mw690/002VyuaSgy6KK4idr70d6&690

《百年中国画家书法》313

 
 
 
http://s16/mw690/002VyuaSgy6KK5pYfZJbf&690

《百年中国画家书法》314

 


http://s8/mw690/002VyuaSgy6KK5r4lOnf7&690

《百年中国画家书法》315



http://s8/mw690/002VyuaSgy6KK5spxHNf7&690

《百年中国画家书法》316



 

   欣赏闵老师随而为之的作品 , 尤其有机会目睹先生创作过程 , 似乎触手可及 , 却又飘忽不定 、苍苍茫茫  ,意神相会 ,真乃“ 风骚之意 ” 来于刹那的 “ 一蹴而就 ” 

 

 

《百年中国画家书法》一书,编辑对收录画家的书法皆有简短评述。许宏泉先生在书前言中更是言词灼灼,今摘录其中片断以飨同好诸君:

我在《百年中国画家书法》约稿函中曾经写到:

曩钱仲联序寐叟书法称:书法一道,非限于书法而为书法也,必与其人之学问德业,事功成就,时代特征息息相关。道出书法之真意。失却文化供养与书写性情,书法便剩为书写技法和视觉形式。

至于画人书法,我尝以趣多于法论之。所谓趣乃是性情天趣,亦构建于理法之上。反言之,书家字则重法而少性情,也就少了几分天趣。昔苏东坡、赵子昂、倪元镇、董玄宰、大滌子、梅瞿山、金冬心,近代蒲作英、昊昌硕、黄宾虹莫不以画名而擅书者。他们的作品宛如书法史之一流清泉,一缕春风,诚所谓格高而趣新。旧云:以书入画,大凡杰出之画人莫不精擅书事。今人多重制作技巧,而失之书法入画之正宗。不晓书,即不知用笔;不知笔,则画无神韵,线条枯硬,疲软浮薄,而沦入江湖市井习气。此弊流行已甚。

……

凭心而论,纵观百年画家书法之状况,虽称之衰史可能有点极端,但其客观的表现总是不能令人乐观的。

清末明初,书史可见两大奇观那便是画人之书与学人之书,似乎比职业书家(或以往书史人云亦云的书法名家)更具有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五四以降,中国经历千年之巨变(王国维语),所有的价值观都发生变化,仅以书法与绘画而言,千年传统之美学理念亦被颠覆,时代进入一个背谬、无序、多元、混乱的状态,中西合璧,不中不西,保守和激进,一切都以一种狂热而轻佻的意识进行着。

传统这个老人最终经不起折腾,佝着凄凉的身影上阁楼午睡去了。楼下依然一片喧嚣,争执不休。谁知老人家这一睡就是近百年了。要不要把老人家叫醒呢?这个话题依然喋喋不休。

书法在这样的情形下畸型并病态地发展着。职业书家的文化缺失,学人书法画人书法已是隔世神话。

……

    

 

    诸多奥妙在其中,赏者、学者、书写者看此,想必会触摸到编者之用意!

    《百年中国画家书法》所收录的,有些书法确实令人亢奋,但更多的似许宏泉先生在前言中所描述的,“传统”的失却,也该重新审视和觉醒。

 

 

记得闵老师最近创作的一套花鸟画小品,配了一幅书法——“余风末响”,看得出老师心中对于传统之重视以及当下面临传统失却的担忧,思虑尤深。           

 陈焕文            

                                                 2012年12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蘭 香 幽 谷
后一篇:赠 兰 小 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