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开发区第一小学的历史沿革
(2015-01-14 20:50:38)
标签:
火炬开发区张家边 |
分类: 历史沿革 |
张家边村立村之初,多数文盲,少数半文盲,主要的教育方式为向外邀请良师,办私塾,培育子弟。至辛亥革命后,提倡办新学。
一、初小阶段
1.集贤初级小学
1914年,由张家边一村的热心人士发起成立集贤初级小学,以马氏宗祠为校址。
1915年,学校迁往瑞庵祖祠。
1930年,将原日康公庙扩建,作为新校址。
2.起凤初级小学
1923年,由张家边二村的热心人士发起成立起凤初级小学,以吴氏大宗祠(现中山火炬开发区文化中心之旧址)为临时校址。
1926年,新校建成投入使用(校址不详)。
3.康乐初级小学
1919年,废除张家边三村庵前街康乐坊内的学塾,成立康乐初级小学。
4.仁安初级小学
初时(时间不详)在张家边四村陈颖隆祖祠(位于现张家边幼儿园)背后设立学塾多年。
后(时间不详)又在宗宝马公祠增设学塾一所。
1917年,由热心人士倡议建校,兴建新校舍一座(校址不详)。
1919年春季,开始招生。
二、高小阶段
在以上四所初级小学的基础上创办张家边高等学校(时间不详),校址设在吴氏大宗祠,招收初级小学毕业生,开办五、六年级,学生200余人。
1945年8月,由热心人士在文伟山下的新校地(现中山火炬开发区第一小学)捐建新型的水泥结构课室两栋共6间,解决课室不够用的困难。
1957-1958年间,新校地扩建,由乡政府拨款增建三栋砖瓦结构教室18间,设总校长、各村校长5名,学生达七八百人。
由政府统筹后(时间不详),改名为四区第一中心小学。同年八月,高小离开吴氏大宗祠,迁往新校地。
三、村小阶段
为了便于教学,将四所初小集中在新校地与高小一道办学(时间不详),定名为张家边小学。
1962年9月,在张家边四村增办张家边第二小学(位于现张家边幼儿园)。
1985年冬,由在乡校友倡议重建张家边小学,并于同年十二月十四日在张家边小学召开筹建母校座谈会,决定成立建校筹委会,发动海内外乡亲校友支持母校建设。
1986年6月1日,举行重建母校奠基礼。
一年多后,拆除旧校舍,新建成两层水泥结构楼房四座24间课室,三层水泥结构教学大楼一座9间室,还有环形运动场、篮球场、运动器械等设施。学校更名为张家边村小学。自此,二小合并到村小。
四、一小阶段
1998年,顷九小学合并到张家边村小学,并改名为中山火炬开发区第一小学。
1998年4月29日,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附顷九小学的历史沿革
1953年前,顷九(后称张家边五村)的几户有钱人家请老师入村办私塾,此乃顷九小学之前身。
1953年,借用村中两间茅棚,办起顷九小学,开设1-4年级(两个复式班),学生约50人。高小学生则到张家边高等学校就读。
1960年初,茅棚改建为两间砖瓦结构的平房课室。
1972年,再扩建两间平房课室,办起完全小学,共5个教学班(其中一个为复式班),学生约80人。
1986年,乡政府拨款兴建一栋楼高两层,有6间课室、1个教导处和1间宿舍的教学楼。
1998年,合并到张家边村小学,组成中山火炬开发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