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2012-04-09 20:59:25)
标签:
杂谈 |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
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道北小学
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喜欢)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
生1:过生日可以吃蛋糕。
生2:过生日可以许愿望。
生3:我喜欢过生日,因为过生日可以和好朋友在一起。
师:是啊我也很喜欢过生日,过生日不仅得到礼物,最重要的是能与好朋友分享快乐和美味。是啊,老师也很喜欢过生日,因为过生日不仅能收到礼物更重要的是能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快乐和美味。今天是熊猫晶晶的生日,晶晶邀请了4位客人来做客,一大早晶晶就上山挖了自己喜欢吃的竹笋,瞧,晶晶把竹笋带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出示竹笋图)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晶晶一共挖了多少个竹笋?
生:晶晶一共挖了12个竹笋。
师:晶晶可真能干,挖了这么多,同学们4位好朋友一起来分享这些竹笋,晶晶怎样分最合理呢?
生:平均分最合理
师:可是晶晶没有学过什么是平均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小棒来了代替竹笋,帮晶晶来分一分。看看每盘应该分几个?
(学生动手分小棒,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分的,结果每盘分3个。
生2:我是两个两个分的,每盘也分3个。
生3:我是3个3个分的,每盘分3个。
师:同学们,你们分的和他们一样吗?
生:一样。
师:晶晶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在你们的指点下,它已经分好了,看他分的对吗?
师:你能根据你刚才分的过程把“把(
生: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盘,每盘放3个。
师:像这样有关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一种运算来解决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减、乘,它们都有自己的符合,除法也不例外,他也有自己的符号。它就叫“除号”。我们现在就来认识一下除号吧,我们在田字格中先写一个横线,然后在上下分别画一个大小相同的圆点,注意离横线的距离一定要相等。你学会了吗?在你的练习本上漂亮的写3个除号。
(学生练习写除号)
师:你知道除号是谁发明的吗?我来告诉你,在18实际,瑞士人哈纳在给孩子分西瓜时,一刀下去把一个圆圆的大西瓜,分成了大小相等的两半。所以他发明了除号。听了这个小故事,你认为除号代表什么意思那?
生:除号代表平均分的意思。
师:对了除号就是代表平均分的意思。我们刚才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的,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成了4分,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盘3个,3写在等号的后面。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分竹笋的过程写成一道除法算式。:“12÷4=3”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生:12除以4等于3.
师:刚才12被我们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3,12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平均分的方法那?请你动手分一分。再根据你分的来列一道除法算式。
(学生动手分小棒)
师:谁能向老师汇报一下,你是怎样分的?
生1:我把12平均分成了3分每份是4。12÷3=4
生2:我把12平均分成了6份,每份是2。12÷6=2
生3:我把12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6。12÷2=6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晶晶不仅是个懂得分享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我们帮助了晶晶,晶晶没有忘记向我们发出邀请,你们愿意去参加晶晶的生日宴会吗?
生:愿意。
师:竹笋我们可不喜欢吃,看看晶晶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出示:饼干图)数一数,晶晶为我们准备了多少块饼干?
生:18块。
师:晶晶打算把这些饼干分给3位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和同桌讨论一下)
生:每人分6块。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用眼睛看的。
生:我是列算式得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饼干图,分一分,画一画,看看18块饼干还有哪些分法。
(学生动手分一分,画一画)
师: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分的吗?
生:我把18块饼干,平均分给6人,每人3块。18÷6=3
生:我把18块饼干,平均分给9人,每人2块。18÷9=2
生:我把18块饼干,平均分给2人,每人9块。18÷2=9
师:同学们,我们吃完了饼干,想不想品尝一下苹果的味道啊?(出示:苹果图)请同学们说说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见了有6个苹果,有两个小熊想吃。
师: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几个?列个算式。
生:6÷2=3
师: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啊?
生: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3个。所以列成:6÷2=3
四、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学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学会了除法。
生:我体会了收获。
生:我帮助了我的同桌。
师:同学们,春天来了,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愿你们能带着这种快乐在春天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精心培育它让它生根、发芽。
教学评析:《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从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到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法,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帮助晶晶分竹笋,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提高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
这节课的教法,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熊猫晶晶给客人分竹笋的情境,让学生用小棒来代替竹笋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法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除法的含义。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法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提高,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