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语言的音量控制方法

(2013-03-27 21:07:41)
标签:

都可

魏书生

维持秩序

多种

很好

教育

分类: 教育理论

教学语言的音量控制方法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点之一,是教师教会学生认识。无论是钱梦龙的“三主”,还是魏书生的“六步”,都体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教会学生认识,即教会学生学习。当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教师的精讲一般以“陈述型”为基调。“陈述”基本音量,应分量不大,与重相对而言“轻”。当然这以教室后座也听清为度。

目前课堂教学,语调弊病之一是音量高八度的“吼叫”。“量”如晴空霹雳,“色”是声嘶力竭,一声高一声,一句复一句,句句声声炸耳、刺人,使人心烦意乱,不能卒听。美国阅读专家G·R·施道弗博在《阅读一个思维过程》一书中,强调指出“阅读即思维”,“提高阅读效率关键在于调动思维”。教师讲授中,随时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层层推理,步步深入向纵深方面思考。在学生进行产密的思维活动中,教师“喊”、“叫”不但是对思维活动的干扰,一定程度上还使学生的尊严受到刺伤。相反教师在课堂上音量适当,既能体现有长者宽厚与慈爱,又有同辈人的平等意识。在“平等”、“尊重”的心态下,学生思维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

音量适当,相对“重”而言的“轻”,不等于那音小势弱的“念经”、“病吟”弊病。我们提出音量适当,不仅指音量“气”的高低,而且指音势的强弱。魏书生课堂语调,音量不高,声音较低但气势很强。声声字字激人思维;字字声声,力沉千钧。听他上课,声音并不宏亮,情绪很少激昂,但句句声声无不让人荡气回肠。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音量大小也不单一固定不变。对风格不同的作品,如吟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应用高昂、雄壮声调;吟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戚戚”时当应用低沉、缓慢、清雅而感伤的音调。这里音量适当“与重相对”的“轻”,是指课堂教学的“常量”,其“变量”,要根据具体语境,更要融进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感情。很少教师运用改变声调这一技巧,也许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想到音量的改变能控制注意力。大少数教师能变换音量吗?当然能。沉默——即无声——是教师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1、教师机智地变换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音量的技巧以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涉及到关键句子和短语时要提高音量,这是人们最熟悉和常用的技巧。比如:“当你想到稻谷生产,你就必须考虑到改良土壤——土壤对谷物的生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讲到关键句子或词组时降低音量,通常能达到更佳的效果——“高声私语”能使言语更传神,然而,请记住你说得越轻声,你就应讲得越慢越清晰。有些教师前半句高声,所半句细语,以求达到效果。这种从低音到高音讲完一个句子或一个短语,或则相反,又是另一种达到强调目的方法。你还可以运用感叹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点。如“你们想想碳和什么气体组成?什么?!说得对,是氢。好啦,现在我们得出……?”

2、教师运用短暂的沉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沉默是教师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它能引起学生注意课堂内容,激发思维。比如,讲完一课的重点后停一下——然后再轻声细语地重复一遍。或向全班同学公开提出问题后,适当地有意地停顿,而暂不要求谁来回答,比如:“现在只需动一动脑筋,不用举手或高声回答,只需考虑……”

3、教师讲到主词时运用高声以避免学生精力分散

教师运用这一般技巧能掩没学生的吵闹声。如果学生只是窃窃私语,这办法效果很好。如果是闹闹哄哄的话,那就需运用另一技巧了。

4、教师通堂课都运用高音量

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和听得见,一些教师一直使用单调的高音。事实上,指导教师常说实习老师的音量不够大,教师运用高声教学这一传统就这样传给了新一代教师。对一部分学生来说,高声教学有力且富于刺激性。许多真正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运用柔和的声音,他们的学生必须专心听课,如果个别学生听力差或眼力差,教师就需把他们调到前座。

5、运用夸张的声音

过高或过柔的声音听起来都显得“虚假”,无论教师怎样改变声音,都应该在逻辑上与讲课的内容保持一致。教师可以运用幽默笑话来达到音量的夸张,但切记要把幽默等寓于讲课内容之中。

6、教师沉默顷刻以待维持秩序或回答学生的问题

美国教师很爱运用这一技巧,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尚未等每个学生集中思想就开始讲课的话,你讲完后就得重复。问题是仅仅稍停都会分散那些专心听课的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对学生的疑问不作答或者视而不见都可能使那学生不再专心听他讲课。当然,如果个别学生用低级趣味的话打趣(侮辱或亵读),教师可以机智地沉默相待,然后再继续讲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