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红色金融旧事

标签:
文化情感历史 |
高平红色金融旧事
我出生在高平县河底乡山头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每每想起在模凹村抗日民主政府工作的日日夜夜,都心潮澎湃,难以忘怀。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我回想起在财粮科为抗日民主县政府筹集钱粮,发动群众,打击日寇的活动,重温王宏县长的谆谆教诲,心情特别激动,使我更加感觉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在抗日民主政府来之前,距离我们村南边2华里地的炮台上就建有日军碉堡据点,里面大概有日军10人左右,碉堡东400米处有一处祖师爷庙,里面驻有日伪皇协军20余人,1941年12月因日伪军拆门板烧火取暖,庙宇被大火烧毁。
1942年3月,高平县武工队在太岳纵队16团配合下,镇压了我村给日伪军送情报的张獒兆,对日伪西珏山据点实施围困,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碉堡据点内30余名日伪军被全歼,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西珏山日伪据点被拔掉,炸毁日伪碉堡。高平抗日根据地从沁水县的柿庄乡逐渐向东推进到高平境内的模凹、南圪脑、圪台等地。至此,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区公所正式进入高平境内,在模凹村建立了抗日村政权。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驻模凹村观音庙,开始张贴布告、散发传单、发动群众、号召有志青年到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同时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一些进步青年和抗日志士纷纷投奔党组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18岁的我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火红的党旗下,我们庄严地向党宣誓:
服从纪律,牺牲个人;
努力革命,阶级斗争;
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在打掉西珏山据点后,驻守县城的日军进行了频繁的“扫荡”和疯狂的“烧光、杀光、抢光”,以铲除根据地的生存条件,企图摧毁立足未稳的抗日力量。面对日伪军频繁的“清乡”“蚕食”“扫荡”,高平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大力筹措资金,展开了反“维持”、反“蚕食”的斗争。
记得1941年冬天,我和赵德昌到县城购买物资,走到正街观巷时,也就是现在的人民银行高平县支行所在地,看到日伪皇协军正在吊打一名衣衫褴褛浑身是血约莫40出头的老乡,旁边站了一群人有老人,孩子。我愤怒地想出手相救,赵德昌猛地采了下我的脚,说到,别暴露身份,我强压怒火,转身离开,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1943年,也就是大家说的民国三十二年,高平连续遭遇前所未有的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粮食连年大幅度减产绝收,经济极端困难,抗日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饭吃,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面对抗日根据地严重经济困难的局面,高平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一方面组织县大队、区干队和民兵配合八路军给予敌人以坚决的反击,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实行抗日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开展“每人保证生产粮食50斤,争取100斤”的劳动竞赛。部队和机关带头节约粮食,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共渡难关。在大灾之时县抗日民主政府加强对根据地经济生产的统一领导,统筹资金。在根据地建成鸿胜货栈、贸易局等经济组织,1943年8月,在中共太岳四地委的领导下,成立冀南银行高平支行。具体由财粮科的秦啟元负责,实行各区分散发行货币的管理办法。在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八路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高平县抗日根据地没有饿死人,没有外出逃荒人员。
1945年6月初,按照太岳军区指示,太岳区八路军20团、士敏独立团在高平县独立营、陵高县独立营以及高平县各区区干队的配合下,约5000人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高平县城。攻城指挥部设在离县城最近的南赵庄村。守城日军像瓮中之鳖,八路军兵临城下,待机总攻。6月1日夜,围困高平县城的八路军及地方武装,向守城日伪军发起总攻。守城日伪军见大势已去,悄悄打开东门向北逃窜。日军一部分从三甲、团池方向向长治溃逃,一部分沿白晋路经北赵庄、龙泉、长子,向长治溃逃。攻城部队攻克城南门和城西门进入城内,将城内残敌廓清,高平县城收复。22日,八路军乘胜继续向北追歼日伪军,先后攻克五龙庙、三甲、北王庄、赵庄等地日伪据点,高平全境获得解放。至此,盘踞高平长达5年之久的日本侵略者被全部消灭或驱逐,高平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1945年底,冀南银行高平支行搬迁到高平县城正街73号观巷旁边的宁泰祥当铺,通过租赁、购买、征用等方式,共占有三个四合院,财产有47间房屋,两驾马车,骡马5匹,行长是由晋东南冀南银行派来的段欠大担任。
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来时的路。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锻造了我们钢铁般的意志品质,圪台山革命老区也在高平的抗战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位于圪台村模凹的高平县抗日政府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