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4ce435a1h79e615086eb2&690
这是我拍摄于2008年8月25日的两张照片,“渝建村126号,原苦修院大门,由渝中区天主教众教友出资修复。”这个地方很少有人会涉足,比较隐偏,实际上也很好找,喜欢上清寺片区文化的朋友,可以沿这条文化线找到它,特园——张骧公馆——晋冀鲁豫校(五星校)——潘文华公馆——桂园——市委——戴笠公馆——周公塑像——国民党警察局——再往前行100米处就可以找到它,往下下坡就可以到三峡博物馆——大礼堂,很舒服的一条步行线路,找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端着相机独自散步,一一去体会领略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带来的文化魅力吧。
一看苦修院这个名称,我相信有不少人都会好奇,心里犯嘀咕,看过电影《达芬奇密码》的朋友都知道电影里面有个峋山隐修会,据作者声称达芬奇、雨果、牛顿等都曾是此会会员,电影只是一个传说,或虚构或艺术加工创作。但渝建村126号这个苦修院却是真实存在过,遗址尚在,被天主教教友们找到,并加了个牌子在原址固定下来,让大家不要轻易忘记这段历史。此修院与全国所有的宗教场所一样,建国后被停止了宗教活动,外籍修女全部被驱逐出境,中国籍修女被强行配夫结婚或发回原籍劳动改造,或转入本地的宗教界劳改集中营“前进综合加工厂”劳动改造。。。不忍再叙旧事。。。
接着说这个苦修院的事儿,她的全称叫做“加尔默罗女修会”,是一个跣足(托钵或乞食的意思)隐修会,十二世纪中叶创立于巴勒斯坦德加尔默罗山,约于13世纪时改为托钵修会。会规要求会士安贫、守贞、服从、静默、斋戒。14世纪末~15世纪初虽衰落,16世纪重整复兴后,又制订严格规戒,要求会士祷告、苦行、缄默
、与世隔绝。该会为女修道者设有第二会,为在俗教徒设有第三会。清同治八年(1869)女修会传入中国,十三年男修会传入中国。我一位长辈的父母曾服务于这个修会,是修会的勤杂工,他们是可以自由进出修院的,为修女们买菜做饭做杂务。外籍修女离境之时把一尊玫瑰圣母像送给了......这算是此苦修院保存下来的珍贵的文物吧。这个曾家岩片区,有很多与教会有关的故事,一位教会的长辈曾为我画过一个简易图,让我了解以前的益世报馆,明诚中学,圣家书局等等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值得一提的是长辈告诉了我一个令我非常感动的故事,当时的民国政府为解教会明诚中学校舍被日机炸毁,孩子们没有校舍的急困,民国政府把自己正在使用的一幢政府办公大楼全部腾空,无偿交给了教会办学。。。。。。
本人网名“小德兰”即取自这个加尔默罗女修会里面的一位著名的圣女里修·德兰,重庆江北中央商务区那个仿建的德肋撒(Teresa小德兰)教堂,也是以这位小德兰圣女为主保的天主教教堂,教堂门外立着一尊很大的白色大理石小德兰塑像,以前小德兰塑像站立在教堂门内,在祭台右侧。
这个苦修院在1995年旧城改造时,才被完全拆除,现在原址上建起了市环保局宿舍,与苦修院命运一样的还有旁边的三德堂(天主教教堂),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市政府第五招待所(即雾都宾馆),仅渝中区拆毁消失了的天主教教堂就多达至少7处,实际上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醒悟过来,教堂建筑是可以作为城市名片像钻石一样熠熠生辉恒久远的,可以说所有的教堂建筑(1949年以前的)都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精美建筑,当意识到这些教堂建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时,已经晚了。
关于这个重庆的加尔默罗女修会历史,简介如下:1918年教会购置曾家岩龙家湾约15亩地建修女院房屋40余间和一座教堂;1920年天主教重庆主教舒福隆邀请上海加尔默洛女修会来重庆立会;1921年5月18日,上海派法籍安娜保禄为首德外籍修女4人、中国修女三人来渝成立重庆修会,暂住曾家岩椹家院子;1925年在龙家湾152、153号的修会房屋落成,才由椹家院子搬入,随即招收万席珍等三名中国修女入会。该会在重庆成立后,先后入会的有中国修女30人,外籍修女15人,其中除病故、退出和还俗者外,至1949年12月,尚有中国修女13人,外籍修女7人。1951年前,历任院长皆为外籍修女。1951年开始由中国修女万席珍任院长。1951年8月1日,7名外籍修女离渝回国。1985年,该修会修女除年老多病自然死亡者外,尚有万席珍等5名修女住若瑟堂附近的教会房内。
http://s4/middle/4ce435a1hc2fcdb475d1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