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提高教育教学的借鉴意义

(2012-06-11 20:48:04)
标签:

杂谈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提高教育教学的借鉴意义

                                                         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建构

 

摘要:21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自我调控学习。正确认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及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业成就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从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介绍,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和自我效能感对教育教学的借鉴意义来谈如何提高我国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角度进行论证。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教育教学;学生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1977年,班杜拉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这一概念。1986年,班杜拉在其《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自我能机制,较为完整地建立起自我效能理论。简单地说自我效能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一行为的感受、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生成的能力。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这种自我生成的能力,就可以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加以评价与改变。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表述

自我效能是指主体应对或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和传统心理学的能力理论不同,社会学习理论的自我效能理论并不试图描述主体自我的某一稳定不变的属性,而要从个体心身机能的发挥这一动力学角度来探讨主体自我在其中的作用。所以,它的自我效能概念所把握的,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 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因而构成自我的一个现象学特征。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急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

二、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因为它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往往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是,实际上成败经验还会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自我效能的形成。第二,人类的许多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的。这种效能信息的影响取决于个体与榜样是否一致。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时, 就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失败时, 就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第三,人们也可以从他人的评价、态度获取有关自己能力高低的信息。他人的正面肯定的评价有利于自我评价的提高, 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反面否定的评价会降低自我评价, 从而降低其自我效能感。第四,班图拉在实验中发现情绪也会影响人们对成功的期待,正向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 负向情绪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比如, 愉快、乐观等情绪容易增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紧张、焦虑等情绪容易降低对自我效能的判断。第五,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三、自我效能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有类似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 是人类行为操作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动机和学习目标的选择。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动机强烈,积极性高,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能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愿意为目标实现而付出努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其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积极性低,倾向于选择有把握,易取得成功的学习任务。回避那些他感到不能顺利完成的学习任务,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学习困难和面对学习问题。

第二,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实现目标信念的坚定性和付出努力的程度。在面临学习困难时,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勇于面对挑战, 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 坚持的时间也更长、并努力创造条件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们坚信通过自己的能力能够实现目标,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对困难的忍受力抵、效能信念不坚定、容易知难而退。

第三,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归因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易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看得比实际的严重。遇到挫折时把原因归结为自已能力的不足,这种思维模式和归因模式会使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容易体验到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景的要求上,他们把失败归结为自已努力不够,面对困难时不是退却而是积极思考,寻找解决办法从而获得成功。

第四,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应付学习任务的自我效能感低会增加他们对学习的焦虑。过去的学业成功和失败主要是通过影响学习效能感唤起焦虑的。班杜拉指出, 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感相联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面临紧张生活事件时,容易产生无助感。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善于处理各种生活事件,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尝试去努力克服,不易于产生焦虑。

四、自我效能感对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首先,自我效能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 使个体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学习内在动机的确立, 来自于内心自身的需求, 源于对客观条件的一种主观意识。班杜拉认为, 只有当人们感到能胜任某些活动, 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能力时,才会产生内在动机, 即只有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对活动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说, 只有当学生获得了自我效能感时, 他才会真正选择和实施某一学习活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 他的学习行为可能会中断。所以, 当学生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 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并且有学者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间接地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最终影响教育教学的水平。其一,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学生的目标定向、归因方式、学习动机等因素而间接实现的。其二,自我监控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学生的自我效能又与自我监控学习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 自我效能通过自我监控学习间接影响学业成绩。其三, 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动机、兴趣、与学习有关的情感、学习态度、付出的努力等非认知因素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是取得学业成就不可缺少的。总之,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的影响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这同时又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育教学得有效性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设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学生体验到成功时,他就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来自于各种经验的关于自身能力的自我观念。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促成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在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体会成功的经验。由此,作为教师应从学习目标设定和学习任务安排着眼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而非失败的痛苦。对于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置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人,在学习上是缺乏进取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即使获得好成绩,其成功感也不强。帮助学生制定明确而合适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的学生,更给予充分的指导,制定出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恰当的目标,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就学习任务的安排而言,太难、太易都不利于学生积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太难,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太易,没有经过一定的努力获得,学生不会将这种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水平,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只有那些难易适中,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在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反过来也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的关键所在。

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把自我的失败归因于自我努力不够,这会激发他们在下次的学习中更加奋勇拼搏,从而取得好的成绩,提高教育的质量。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发现,在各种因素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将成功归于能力,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进行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如果将失败归于努力,会有利于维持学生的自信心,并能激发他投入以后的学习中去,以改变目前的境况;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经常这样,就会变得无助、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进取的归因是十分必要的。引导学生将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样学生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在下次选择任务时,仍然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成功。对于个别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任务容易等外部原因,而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等内部原因的现象,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避免学生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怪圈。总之,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作内在的可控的归因,才更有助于学生从自身寻找学业成败的因素并根据表现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最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班杜拉认为负面的情绪唤醒会降低成绩,影响自我效能感。而和谐的课堂,民主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业,对教师的教学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必要的。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控制自己的教学情绪。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人格, 当通过反复学习学生扔不理解时,不能挖苦学生,打击学生自信心。还有当学生过错频发、闹情绪时, 教师要学会控制情绪不动怒, 教师永远不能失去耐心。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 不厚此薄彼。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 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则是创造和谐课堂气氛的良好途径。当形成一种学生乐学、老师乐教、项目具有吸引力、外部环境整洁清晰的最优化的心理情境时, 就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为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作出努力。

教育是引导出人自身“善”的东西,并进行培养,进而促进人的完善和和谐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其学业成就。最终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班杜拉说:“好的学校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心理社会成长。有益于非职业领域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正规教育的主要目的应为学生提高影响其一生的智力工具、效能信念和自我教育的兴趣。”这应该成为我国学校的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龚珊珊.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对教育的启示[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2]刘小群,王力军.班图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3]容中逵.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现实教育意义[J].高教论坛,2002(6).

[4]王玲.浅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实践[J].安康学院学报,2007(5).

[5]魏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2010(1).

[6]高翔.谈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龙岩师专学报,2001(1).

[7]高培华.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6).

[8]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里发展与教育,2000(1).

[9]白晓云.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J].教育理论,2010(4).

[10]任朝霞,陈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