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像来自网络,谢谢不知名作者)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很多诗歌流传于世,有记载的就近六百首。不少作品脍炙人口,随处可见耳熟能详的千古佳句。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加之他笔下的爱情诗既多又好,被人们称作“迷蝶诗人”,“诗中情圣”。一段有争议的经历,一桩无可八卦的婚事,还是有人真真假假地编出了不少五花八门的东西。不去理会那些,他就是肉身凡胎一诗人,一位善以诗为谜、雕肝琢肾、为大唐璀璨诗坛挥就隽永一笔的诗家翘楚。
以下仅就他的身世与独特有趣的写作习惯来简单聊聊。
李商隐生于晚唐(约813年——859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晚唐大中末年(约859年)在郑县病逝,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东原的清化山下。李商隐名字里的“商”,有人说因他本人曾经隐居商洛,不然。应该是源于一个“商山四皓”的典故(1)。商山位于今河南商洛境内,秦末年间有四位进退有执、颇有名望的黄老学者隐居其间。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和甪里先生周术。因四位隐士后来须发皆白,故称四皓。未及弱冠之年,李商隐的父亲便为他取了与名字十分关联的“义山”为字。想来这里面同样有一番寄托。
关于李商隐的出生,历史记载不详。他曾经向人提起自家是皇亲远房宗室,但无从考证,所以人们仍认为他只是出生在一个小官宦家庭。少年丧父,生活清苦,时常要靠亲戚接济。历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考中进士,仕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李商隐后来因婚事卷入漫长的“朋党之争”(2) ,夹缝中的他两面不讨好,还被认为不信不义,落得处境尴尬,终不得志。妻子二十五岁就病死了,他自己也只活了四十七岁。这与同一时期的杜牧相比很不一样。杜牧家境优裕,风云际会,自诩济世之才,诗文气格潇洒,笔力健举,人称“欢乐英雄”。李商隐尽管造化不小,却只能算“悲苦英雄”了。
“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是李商隐早年的两句诗。才华初露,风骨清峻,由此也可看出他曾经的抱负。尽管一生境遇不佳,但李商隐在诗歌、骈文写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仍获得后世极高的评价。他的诗作被编入《唐诗三百首》有二十二首,位列第四。晚唐国运渐萎,诗坛亦呈颓势,是他把诗歌写作重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和温庭筠同领六朝余习,被人并称“温李”。同时期的段成武与他们风格相近,三人又都在自己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三十六体。和李白、李贺合称“三李”。和杜牧合称“小李杜”,论其对后世的影响,他是超过杜牧的。白居易与李商隐的诗被认为是明晦两极端,年纪也比他整整大四十岁,但这并不影响白居易对他的欣赏。白居易甚至说,若有来世,下辈子能投胎做他的儿子就好了。说来也巧,李商隐后来果然得子,他也不客气,直接取名“白老”。只是这孩子比较愚钝,了无文气,以至温庭筠和他儿子开玩笑说,你可对不起白居易老人家!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笔调柔婉,雕润密丽,是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唯美的诗人。特别是他的爱情诗、无题诗,尤其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为了写好一首诗,他可以不厌其烦,遍查遗册,频频用典,由此还招致调侃,得了“獭祭鱼”这名号。由此,他的一些作品就显得格外晦隐迷离,难以索解。金代元好问后来就这样提到他:“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签”(3),可谓爱恨交加。下面来看看他那首最具争议、也最具朦胧美感、历久弥新的天才之作——《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4)
在这首诗里,李商隐一连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望帝托鹃,沧海珠泪,蓝田生烟。每个故事几句话都难以说清楚。人常说琴瑟和鸣,那琴何在?瑟弦二十又五,又何来根根都断?是哪段情、为谁断?犹诗中“无端”,无人知晓。那是什么原因让李商隐在一首诗里要表达那么多重意思呢?面对这首大唐最忧伤、最含蓄的经典绝唱,具象隐去,意向云涌。成百上千年来,人们深钩广索,各倾陆海,互相驳难,无尽无休。李商隐的妻子只活了二十五岁,有人猜他是祭悼亡妻,虽证据不足,然以首联哀其早逝,读来也觉真切。这首诗是赏高旷皓净,还是伤凄寒孤寂?是悼亡(此说居多)、恋情、自伤、寄喻?还是自比文才的论诗、乐志?有人甚至还猜是他为了爱情写给恩师令狐楚的一位侍女。莫衷一是,各执莫决。《澹州诗画》里说,“义山好为无题或失题之诗以寓意,非必有所指。《锦瑟》特其一曲,其做法与《碧城》三首相同······同取首二字为题。”尽管大家喻守真、施蛰存同意此说,世人亦未敢苟同。后来的钱钟书、周振甫干脆认同他人直白——那不过是李商隐在概括、回顾、反思自己平生诗作而已。现代人无奈之余,居然想出了一串时尚的评价:李商隐是中国的印象派诗人,他的诗只可意会不可言表;《锦瑟》是高山鹤鸣、天鹅之歌,是诗中的斯芬克斯,无人能解。到后来有人不甘罢休,索性去请教梁启超。梁先生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
· 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这嵚崎磊落的大师之言,一面在谦虚,其实一面也道出了这样的意思:一,诗无达诂。关于《锦瑟》的争论应该不会有结果;二,与李国文先生有同样的感悟——“不求其字句上的甚解,而领略其通体之美,得精神之享受,这才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李国文先生这“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那里面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这其实与前面两位大家的意思几乎一样。
《礼记 ·
月令》里有段记叙很生动:“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獭祭鱼是说水獭有个习惯,捕到鱼以后并不急于吃掉,而是将它们一一列在岸边,慢慢欣赏一番。在古人眼里,这便在祭鱼了。大诗人李商隐写诗不避用典,喜欢旁征博引,乐此不疲,果真是要弄得大家看不懂,惹得个个不舒服?当然不至于。不然,那“獭祭鱼”这雅号,还真就名副其实了。
————————————————————————
(1)“商山四皓”典出《史记》,指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黄老学者。恶秦末暴政,隐于商山。汉初亦不应征召。后以讽谏与张良、太傅孙叔通说服高祖刘邦放弃废太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事成不求赏封,归返山林。“黄老”:
黄帝、老子,后世道教奉为鼻祖。商山四皓对历代文人影响极大,魏曹植、阮籍,唐卢照邻、骆宾王、李白、杜甫、杜牧,宋陆游,元揭傒斯,明万寿祺,清顾炎武、赵执信、黄景仁等人,均有诗文赞誉,这一现象足令人称奇。
(2)“朋党之争”即“牛李党争”,指唐后期的一段宫廷派系之争。以牛僧孺、李宗闽为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之间的宦官争斗。李商隐的尴尬在于,曾经对他看顾有加的恩师令狐楚属于牛党,李商隐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又与李德裕交好,力挺其政治主张,被指归属李党。由此世人认为这是对令狐楚的背叛。以后李德裕失势,李商隐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无奈辞官归田,坎坷仕途就此结束。
(3)“西昆”:宋初诗坛长于馆阁唱和的诗歌流派,晚唐诗风的沿续。其中成就比较高的杨亿、刘筠等人十分推崇并师法李商隐。“郑签”: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签》的简称,后泛指古籍的签注。元好问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写诗的人都喜欢李商隐风格的西昆诗,只可惜没有高水平的大师能做出准确的注解,令人遗憾。
(4)《锦瑟》全诗字面浅译:
多好的一张琴啊
好端端怎么就二十五弦一齐都断?
这一弦一柱
总让人想起那逝去的华年。
庄周梦中之蝶
不过是一段短暂迷茫的自在,
望帝美好的心境
只能托付给远去的杜鹃。
沧海茫茫 月如镜
泪如珠,
蓝田日暖 气雅润
玉生烟。
唉 此间万般已舍我而去
独留追忆,
只可惜 当年未好好珍惜
惘然 再也不能回到从前。
渝夫
2018.盛夏·重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