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山
(2016-10-26 13:39:06)无极山
无极山位于元氏县西,距元氏县城17.5公里,山脚下东临岳庄村,北濒潴龙河,海拔高程356米,以山峰高耸而名,为元氏县境内六名山之一。
据传山上有无极寨和无极神祠,并筑有石墙。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立无极山碑一通,此碑在清道光年间,移至城内文清书院(今元氏二中校址),1965年移至正定隆兴寺保存。现山上寨墙、祠堂早已不存。
据《无极县志》记载,无极县以此山命名。《清一通志》称:“无极山本在元氏县西,距无极县160余里,县以山名,而实无山形也。”(摘自《石家庄地区地名志、无极山》)
无极山的命名涵义:无极,无边际,无穷。无极是古代哲学中称派生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德经》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也。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太极运动,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为宇宙万物之源。《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解释说: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既是太初,太一也。关于“两仪”,综合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
无极又称太极、太初,还可以称太一、太乙。
无极山的命名,是老子道家思想和无极哲学文化的体现,寄托了太极生万物,世间万物归于无极的哲学意义,无极是一切事物的规律和归宿。
无极山,山不甚高,海拔356米,而托体崇宏,周匝20余里,山体三向延伸,邈无穷尽,亦是取名无极之本意。山体西依太行山;向北延伸,相继是小神山,庄子山,远望封龙山;向东远眺灵山,九女山,龟子山,苏联冈;向南是赞皇境内的可蓝山,四旺山。
本山无极山,北邻庄子山,老子庄子道家鼻祖在这里相遇,相依相伴,使得这里更加神秘和神圣。山有神祠,有汉碑无极山碑。有圣水,可治百病。远近百姓,慕名而来,拜山求水,祈求健康平安。山南有桥朝阳桥、送子桥,为清代民间人士集资募捐所重修。
元氏境内六名山,有君有臣,山名赋予了人类社会的所有需要,有封龙山为君,三公山为臣,九泉山有泉,灵山有神,万花山有花,白石山有粟,无极山有一切之无极限。
注:《石家庄地区地名志》说:无极山碑一通, 1965年移至正定隆兴寺保存。原文照录,此处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