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御语山神碑

http://s12/mw690/002Vcr4Dzy6NOcCoKvh6b&690
http://s3/mw690/002Vcr4Dzy6NOcCnD7s92&690
三公御语山神碑
碑陽:
三公□□
□□□□(额两行,有竖界格,漫涣甚。但仔细辨认,左有“三公”字笔踪,右有“御语”二子数笔,均为篆书。)
□初元年二月丁巳朔,八日甲子,大常臣□丞臣□頓首上:
尚書,(),男□刘仲,自玄元氏三公神立主薄,使仲自言當比
□山北()去()餘□
()造問索三公禦[語]山,當□□上黨界中縣祭塞,言無,辄告縣
()三公山在西八十裏豫,自□邊有豎石如闕狀。有
()祀幽□□□□□造二丈餘。()
()遍()神像()民起□兩阙門间有
()餘功□□□北上□玉□□□圭□魚□大山四員名□東
□石□出□□_□以北□□為甘□□□□□,山北入西去地百餘裏□□國,追□
□守□□□辄蒙報應,博問。自毛殷王安殷孫王達等皆曰,永平
□五□三月甲申□咢□中部問索三公禦語山,象□先□遣戶曹史孫□
()掾□□□三公山別狀□□等以山道□□□□通道往來,用功□
()曰□物故,到建初四年□□曰□□聞知三公山神之
()甲申□建□□山,遣廷掾□□具酒脯詣山請雨,計得雨
()圭壁命□□祠之,後於縣愁苦,因成
()奉□典日後□令胄
()丙□□□融□山□□山雷神言□通道
()公山□殷复與吏士俱通利故道,疾
()寮()積塞,後相馮龔以
碑陰:
常山()
三公()石
()曰(额三行,行约五字)
□□□尉臺吏臣()祠()山下去縣廿五裏
□□□遣吏()郡縣轉相□
()遣行事()吏()奉祠山能興
()曰山川()潤百里者□
()壽()薦圭璧犧牲,四時祠
()萬六千,以王家經錢給直,增設
□□□給圭璧。臣愚以為□山□臣許臣防頓首上
□書()二月十七日癸酉,尚書令臣奏洛阳宫
()曰()妙祠祀()縣蒙
()丁巳朔十□日癸酉尚書令()下
()□山川□
()酉大()防
()到言()佐進
()書()掾琦□國書
注:1,三公山,元氏西北约70里,封龙山西处。《县志》载:“三公山,在县西70里仙翁寨村北。”三山连绵,现分别称猴垴、车轱辘垴、北寨山(仙翁寨),海拔分别是871.3米,456.7米,393.8米,西高东低,三级台阶,似乎三公并列。《战国策.赵策》有“(秦)反三公、什清于赵”的纵横家语,注家以为就是元氏县三公塞,即仙翁寨山。三公作为一个政区名称,早在战国年代就有了。元氏汉碑中出现最早的也是《祀三公山碑》,几块汉碑中多有三公山名列其中。
2,御语山,根据杜香文的论证,就是元氏万花山。因有周穆王檀山刻石“吉日癸巳”,而称为“御语山”。万花山的名字有几个:坛山、竹山、蛾湖山、万花山。同时,万花山距当年的常山郡城元氏县治25里,与碑文相合。
3,规制:碑高181.5厘米,宽141.9厘米。圭型,有穿,在碑文中。两面刻文。碑额篆书。碑文为不规则隶书。碑阳文字19行,行字参差不一。碑阴额三行,有“常山”“三公”等隶字,文字14行,行字不等,额字大小与碑文无异。
4,年代:此碑建立于东汉质帝刘瓒本初元年,即公元146年。
5,发现:清代太守吴式芬访得在苏庄。知县刘宝楠移置。后在文化馆放置,现佚。
6,著录:清代面世。沈涛《常山贞石志》始录其文,并详加叙述和考证。确定建碑年代,建碑原因和目的。陆增祥在《八琼室金石补正》中著录此碑。
7,解读碑文。敬奉三公山神间记开道。此碑是当地政府为了上报元氏三公山、御语山两座山求雨灵验,应得法食的申请,同时也是为了修通三公塞道路的奏记报告。
“上党界中县祭塞言無辄告”,上党,秦置上党郡,在今山西南部,因地势极高,与天为党,故名,现今长治一代。东汉质帝本初元年下诏:郡国有名山大泽能兴云雨者,请祷,竭诚尽礼。上党地区献祭的时候,因为道路阻塞,没有祭祀,因此报告上级。上级对此予以追问,地方官答以“县愁苦”,无力修路,因此造成这个现象。后文有“以王家经钱给直”,官家给以经费,修路,圭璧牺牲祭奠,庙宇增设役使。地方官“复与吏士俱通利故道”。
8,网上发布的《无极山碑》拓片,是这块碑的拓片,从碑文中隐约可以看到“通利故道”的字样,可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