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河之水西山来
(2012-08-04 19:03: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闲话 |
槐河之水西山来
槐河有水了,好多人欢呼相告。红旗大街南延路南白楼处,过水公路,戏水者更是络绎不绝。对于不能领略飞流直下,遥看瀑布以及烟波浩渺境况的人们来说,此一处白练飞流,喷珠溅玉,水花四射,也可小饱眼福。
从红旗大街南延路的来水,到槐河韩台桥,这一路流了七天,2012年7月11日到7月17日,不长的路程,连续几天韩台桥的望眼,足见河床的干涸,上流来水的稀缺。
某日,溯流而上,想一探槐河源头。到赞皇土门,因修路,白草坪水库未去。但见路旁河渠,河流滚滚,小溪潺潺,白水清澈,一路流淌,过水公路三五处。友人还说见到泉水叮咚响。跨境河流,近水楼台,要看上游的来水情况,下游才有可能分一杯羹。干旱的年景,只能是望水兴叹了。我们更多的是十年九旱,河床干涸。元氏的八大景点中的槐水流春、大海分灵,成为难得一见或一去不返的景象。
上个世纪60年代,槐水流春可能还有,那时多数村庄有坑塘、壕坑,低洼处、树坑常年积水。半个世纪的时间,大自然的恩赐越发珍贵。人们对雨的期盼,亲水的愿望,如同旱鸭子,见到一丁点水,就扑腾腾的下水游玩。
水出于山流于海。槐河之水西山来:一源来自赞皇西山,称魏河(同治志),入赵县后又称白沟。
一源来自于元氏西山,称泜水。《方舆纪要》泜水源出封龙山东南,河流入槐水,地名纸屯渡口。《一通志》,槐水亦名泜水,即古沮水也。《汉书.地理志》,常山郡元氏县,沮水,首受中邱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河。
《槐水记》
槐水发源于赞皇黄沙岭、岭在治西七十里,即《寰宇记》所云黄石山也。又治西七十里有野狐泉,泉水涌出,遂成河,东北流合于槐,东流至城下,环绕为池。东北流至车汪沟村南,入元氏界。迤逦东北行约八里,过南白娄村南,复东北行六里。至纸屯村东南,泜水入焉。东行六里至东韩台村南,迤逦东南行约六里至东张村南,又迤逦东南行约三四里至梨村、北岩村北,又三里过大陈庄、庄窠里村南,入高邑县界,又东历赵州,又东南历柏乡,又东入宁晋县,入葫芦河。统计槐水入境出境约三四十里,宽约数十丈,浅者盈丈,深着丈余。河滩一例白沙,沿河村庄皆黄沙薄地,冬春常涸,每大雨时行山水泛涨,波浪掀天,澎湃之声邀闻数里。两岸居民撞钟擂鼓,运土筑堤。毫无灌溉之溢,徒增惊悸之心,槐之为害如此。《同治志》
《泜水原委记》
邑西南三十二里,曰“武庄”。庄西南而睡合流,则泜源汇合之区也。其北流发自元氏者有二源:一自九女山西南东行六里,至武庄村西南;一发于岳庄西北、则无极之东南山之落平处也,亦东南行六里至武庄村西南,与南流合焉。南流盖魏河也。……东行二里余出元氏界,过赞皇之徐乐、蒲宏村东南,流又入元氏界,经南北苏阳之间又东南,自东苏阳村西,东南行至万花山东北,又北来之鸡鸣口河入焉。又东南行经郭北、上庄、沟北村南,又东南三里至白楼村北,又二里余至纸屯村南。水深五六尺,宽可二丈,冬夏不干涸,中有温泉,严冬无冰。东流二里,遂汇于槐而去。云此就当下河道原委,详记其实。若《方舆纪要》所谓源出封龙者,意以封龙为河北名山,凡元氏之山概为之封龙欤。《同治志》
槐水流春:在县南二里许,有槐河上流纸屯村,温泉涌出,遇冬月,其燠(yu)蒸之气遥望若白练然,虽甚凛冽,亦不成冰。《崇祯志》
根据以上所记,当时的情况为,槐河为季节水,泜水常年有水。
槐河的名称,据说此河弯弯曲曲,滚道甚繁,犹如槐虫乱窜,故以为名。
槐河俗名南沙河,沙河因水流湍急,泥沙俱下而得名。
泜水的源头无极山,也曾去过。无极山,元氏六名山之一,有《无极山碑》汉碑,名气很大;山不高,命名无极更多的是哲学含义和道家思想。元氏汉碑中,无极山碑规制最大,文字最多,可称汉碑之最。山有圣水,传说可以治病去灾。无极山三面延伸,东出更多,若断若续,九女山,多个山头相连,一线排开。阳坡水就是泜水的来源。
无极山,九女山,又东南万花山。万花山曾经莅临过两位天子,一位是周穆王,有檀山刻石“吉日癸巳”,曾经耀武挥鞭;一位是后汉光武帝,有刘秀藏兵洞,曾经避灾躲难。这样一座小山,曾经风光无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正是山神保护了两位天子可以纵横天下,扫平江山的么。有出土墓志铭,证明万花山在唐代时称檀山。此处一块石碑“泽沛苍生”浑然大气。
应该还有刘邦,他麾下大将韩信,斩陈余泜水上,赵国下,常山平,燕齐风闻而降。槐河北岸的韩信台据说是他的点将台。
西张出土的西周铜器,证实了国的存在。联系到商契之子昭明居砥石,国,砥石,泜水,三字读音相近,偏旁有所侧重。在国从车,在山从石,在流从水,是很好的注脚。
2011年,在大陈庄一户人家中,见到从槐河沙滩捡到的大象象牙化石,还有一种动物头骨化石。据说前此也曾发现象牙化石。据此判断在很古以前,槐河流域气候温暖,水草丰茂,林木蓊郁,有大象等动物出没。这也间接推断出现在元氏大地到处沟壑纵横,是历史上沧海横流,沧桑巨变的境况。
元氏七通汉碑中,多数是祈雨求福的内容。“敬惟三公御语山,三条别神。吏民祷祀,兴云肤寸,遍雨四维。”“甘雨屡降,报如景响,国界大丰,谷斗三钱,民无疾苦,永保其年。”(祀三公山碑)
“北岳之英”,“蒸云兴雨”,“赞天休命,德合无疆”,“国富年丰”。(元氏封龙山之颂)
“触石出云,不崇而雨”,“飏雨时降,和其寒暑”,“草木畅茂”“百姓家给”,“风雨时节”,“谷值两钱”(三公山碑)----这通汉碑记述了当年常山郡守求雨过程:“明公嘉佑,雨无形兆。触石出云,不崇而雨。”和后来县官来此求雨,“大雨淋轿”的故事如出一辙。相传在封龙山几个地方求雨很灵验,一年酷旱,县官龙山求雨,法式完毕,打轿而回,中途大雨倾盆,轿子淋雨,这就是“大雨淋轿”的佳话。
“触石肤寸,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百谷用成,家有其资。”(无极山碑)
“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冾。前后国县,屡有祈请,至日刻期,应时有验。”“年谷岁熟,百姓丰盈”。(白石神君碑)
直到现在,看天吃饭,“好雨知时节”,仍然是我们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