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钢铁长城板话三十三冉庄地道战

标签:
河北清苑县冉庄地道战 |
日寇进中国,杀娘又害爹。血性中国人,想法檎螃蟹。
冉庄地道网,能打又能藏。一枪一地方,鬼子转了相。
不是掉鼠洞,就是钻风箱。到哪都挨打,不敢进冉庄。
《地道战》这部电影,是以清苑县冉庄地道战为原型创作而成,大家都很熟悉,是一部优秀抗战电影。特别是高传宝用竹筒下达的作战命令:“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大家都能背下来。高老忠发现敌人进村,在向挂铁钟的大槐树快跑时的音乐,扣人心弦,堪称经典。我在游览了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后,回到保定,又乘去清苑县冉庄的中巴,来到电影《地道战》的遗址冉庄。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日本鬼子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六万公里的冀中平原上,修建据点、碉堡1783处,挖封锁沟8878米,修公路两万多公里,把冀中平原分割成2670块,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冀中人民开展了地道斗争。冉庄人民以聪明的才智,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在普通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聂荣臻元帅为该村题词:
“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显示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地道战是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缩影。”
开始挖地道是为了单存的躲避敌人残害,人们自发地挖单口洞。后因汉奸告密,有的洞被敌人发现。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把单口洞改成双口洞。万一被敌人发现,就从另一个出口出去。地道分作战地道和群众隐蔽地道。里面有照明灯、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冉庄人在村里各要道口、房顶上修建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和工事结合起来。还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增设了枪眼。这些工事都与地面想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地道内还能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等。他们将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称为三通。把高房火力和地堡火力交叉、墙壁活力和地堡火力交叉、明枪眼和暗枪眼的交叉称为三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口、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基地。冉庄人借助地下长城,先后歼敌2100余人,打消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我在冉庄村口一下车,只见冉庄还保留着解放前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锅台、石头堡、面柜、土炕等作战工事。还保存着村公所、抗敌武装救国会旧址。高老忠敲的那口铁钟还挂在那棵唐槐上。据说这棵老槐树是唐朝建村时所植,所以叫唐槐。由于挖地道,树根被截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慢慢枯死。现在依然高擎铁钟屹立在村中。我先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院里,下到地道里参观,这地道离地面两米,洞内高1.5米左右,我在里面走还得弯着腰低着头走,里面岔道、翻版、水井都保存着原来模样。走了约莫二里地,我在一个土炕里钻了出来,原来这里是给群中报信,被日本鬼子杀害的高老忠的家,他的后代王彦军在屋里给参观的人讲解当年“地道战”的情景,他还给我指出这是地道的一个出口,并和我合影留念。我还见到张森林、王霞的故居。张森林是冉庄的第一个党员、支部书记。被捕后,宁死不屈。被害后,在他的内衣口袋里,找到了他写的就义辞:诗词慷慨激昂,读着催人泪下。
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
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
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
王霞就是《地道战》影片里林霞的原型。王霞生于1989年,10岁到李家作童养媳,1925年入党,是冉庄最早的党员之一。他协助吕正操改编联庄营,积极参加地道战。历时13年,建立了冉庄红色政权,先后推荐147人参加革命,支持两个儿子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后,曾参加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抗日战争民族英雄代表大会。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978年8月3日与世长辞,享年90岁。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里,珍藏着挖地道的锹、铁锨、辘轳、照明灯;民兵集合用的铜锣、军号、牛角号、铁钟;兵工厂制的土枪、土炮、翻火子弹等。
在大街上我看到上了年纪的游客都愿意穿武工队的衣服照相,而年轻人却穿着国名党军官服,坐在侉子摩托车上照相,再戴上墨镜,确实显得威风,但我总感觉还是头裹白手巾,身穿灰布褂子的形象更亲切。再回保定路上,我耳边似乎响起了地道战的主题歌:
地道战,地道战,埋伏神兵千百万。
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
庄稼汉,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
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肉搏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