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钢铁长城板话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标签:
陕西延安南泥湾大生产 |
路上行人稀,野兽到处串。
红军到延安,缺吃又少穿。
中央发号召,军队大生产。
平川种稻谷,鲤鱼池塘翻。
到处是庄稼,牛羊啃草闲。
花儿遍地开,陕北变江南。
战士穿新衣,粮食吃不完。
粉碎蒋扫荡,抗日劲头添。
郭兰英演唱的歌曲《南泥湾》家喻户晓,从此中国人都知道延安地区有一处美丽的地方。2016年8月,我们全家来到南泥湾游玩,亲自看到了这块地肥水美的陕北江南。
南泥湾在延安东南80公里处,在一百多年前,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迅速成了纺线能手。
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在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八路军指战员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2月,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一-南泥湾。
2016年暑假,我们一家人受红色旅游的影响,一起来到陕北江南南泥湾游玩。一进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气氛扑面而来,大街上有好几处三五九旅开荒种地的雕塑,还有几处摆着长矛、大刀、红军衣帽的农家乐。两个小孙孙乐坏了,他俩在一处农家乐换上小红军的衣帽,拿起大刀长矛对打起来。他们还要我也穿上红军衣服,和他们一起演起“开荒种地”、“放哨站岗”的故事,老伴也坐在纺花车后纺起了线线。最后我们来到“大生产运动纪念馆”,纪念馆的前言概括了那场大生产运动的伟大意义:南泥湾,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泥湾大生产,一段不老的传奇。1941年春,随着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的进驻,这片多少年杂草丛生、荆棘遍野、野兽出没的荒芜之地,顿时人声鼎沸、战歌嘹亮。三五九旅的将士们身背钢枪、手握撅头,用鲜血和汗水在荒山和野岭中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稻田翻绿浪、窑洞满山腰”的陕北好江南。这是一部民族复兴的英雄史诗,这是一曲开天辟地的悲壮战歌。馆里最多的画面就是八路军开荒种地热火朝天的场面。有三首诗歌,讲述了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后的变化。
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
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英雄气概三冬暖,战士哪怕风雪寒。
早上吃了四个菜,中午又吃炸油糕。大米饭,黄米模,我们生活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