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长城板话二十过草地

标签:
四川红原草地长征 |
地上蒿草一望无际,地下淤泥没顶过膝。
没有树木没有山丘,不见鸟兽不见人迹。
过来一队扛枪战士,头戴红星衣衫褴褛。
他们究竟要向哪去,北上抗日到前方去。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地段之一,也是后来拍长征电影、电视,演戏曲、讲故事、编入课本教材的不可缺少的题材。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率领右路军自毛尔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班佑地区。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海拔3500米以上,为泥质沼泽。黑曲河、葛曲河纵贯其间,两河河道迂回曲折,岔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瘀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渚水。沼泽生长着藏蒿草、乌拉苔草、海韭菜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际,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越陷越深,乃至灭顶吞没。每年5-9月为草地雨季,草地更是漫漫泽国,红军也正是在雨季通过草地。部队进入草地后,面临着衣食住行四大难题。
一,缺粮。虽然在行前准备了一些青稞麦,但最多只能吃3天,还有一半的时间粒米皆无。怎么办,红军战士想办法。一是挖野菜,拔草根,揭树皮充饥,后来连这些东西也很少了,就把皮带、坎肩、马鞍子、皮鞋等切成小片煮着吃、烤着吃。有的同志吃野菜中毒,有的吃皮带咽不下去,有的拣大便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洗洗吃,有的喝马尿、人尿。张思德(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文章里主人公)恐怕野菜有毒,自己尝过后再让别人吃,有一次竟然中毒昏迷许久,此事被人们传颂。
二,少衣。草地气候多变,夜里寒冷,中午炎热。红军没有那么多的衣服来回替换,大多身弱衣薄,也将难以抵御寒冷,只能背靠着背取暖。如果碰上雨天,那更糟糕,脚是湿的,衣服是湿地,宿营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干过。各人身上穿的五花八门,有穿棉衣的,有穿夹衣的,有裹毯子的,更多的是披着兽皮;有头戴斗笠草帽,有头顶油布,打伞的更多;有脚穿皮鞋,有脚穿草鞋,有用布裹着脚,更多的是赤脚。冷了就嚼口辣椒,最奢侈的就是能喝口小酒。真可谓“饥寒交迫,冻馁(nei)交加。
三,没宿营地。每到晚上,在草地找一片高地、干地、背风地实在困难。满眼的水囚荡子,没有高岗,没有树木,唯有水草。战士们只有就地而卧,坐着打盹,背靠背睡一会。这样还要有人站岗,防止跌倒深水坑里。夜晚寒冷刺骨,红一团的一个班战士,整整齐齐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再也没有醒来。在走出草地最后两天,静静地躺在草地里成堆成片的人多达几十人。
四,行路难。草地根本没有路,就靠走在草甸子上,万一走错路,陷在泥潭里,须得别人帮忙,才能脱离险境,否则,会越陷越深,直至没顶。因走错路牺牲的同志也很多。
女红军过草地有四宗宝:一,脸盆。洗脸、洗脚、煮饭、烧水,戴头上遮风挡雨,反扣地上可当凳子,坐在里面可当船滑草下坡。二,棍子。白天当拐杖,作扁担担东西,晚上支帐篷。水中行军探路,遇险时刻还可救人。三,牛皮。断粮时能充饥,天冷时可御寒,变天时可遮风雨。四,铁针。缝补衣服,无可代替。
聂荣臻元帅曾回忆过草地说: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子里是饱一阵、饥一阵;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了下去。
我从川主寺沿213国道走了40多公里,在尕里台观景台左转走301省道,真正的进入了草地。但我走的是大公路,而且路况极好,根本体会不出走草地的艰难困苦。只见路旁草地里一墩一墩叫不上名的野草,在牦牛的啃食下坚强的站在水囚子旁,水囚子明显减少。草地公路在延伸,车子走了大半天,经过麦朵岗、色地乡、来到麦洼乡。天近中午,我就在一个藏民的小饭馆进餐。小饭馆虽然不大,可设施高档,里面的饭桌明亮,沙发座位,赛过城市的牛排餐馆,墙上还挂着唐卡。我虽然只点了一碗牛肉面,可他配给的一小碟咸菜味道出奇的美,可我叫不上名字,也不便询问。饭毕接着往前走,来到日干乔大沼泽纪念碑处,这里有好些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念,我也停下车,到纪念碑前留了影。继续赶路。可没走多远,我最怕看见的“前面修路,敬请慢行”牌子又出现了。车到九匹骏马,我想下一段路会好些,谁知一直到若尔盖县城,才走上了平路。临近若尔盖县城,路边上有一座不太大的纪念碑,上面写着“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原”,显然红军大都走过这个地方。很快到了若尔盖县城,天也黑了,我就在一个藏民家庭小旅馆里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