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游长征板话七十五萧关

(2023-11-20 07:33:38)
标签:

甘肃

泾川

萧关

长征


2016年8月20号於泾川县

固原东萧关,渭水泾水穿。

王维咏关隘,单车欲问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红军从此过,马匪把路拦。

一阵枪炮弹,把敌都打窜。

乘胜向东进,人马入泾川。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地当固原东南,是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峡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水相伴。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

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县城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关内、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其设计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叹为观止。

1935年8月18日凌晨,红二十五军翻越六盘山后,经过和尚铺向平凉方向开进。部队边打边走。政委吴焕先同志在前头领着大队,徐海东在后面指挥打敌人的追兵。从隆德转战到六盘山;从瓦亭到平凉,日夜行军。在白水镇打垮马鸿宾一个旅消灭一个多营,在泾川消灭马开基带领的一个团,团长马开基被打死,活捉了四百多人。经审问俘虏,才知有敌三十五师重兵把守平凉城。根据敌情变化,红二十五军放弃原定向平凉开进的方向,转向平凉以北的塬上前进。在平凉西边的瓦亭,不期与马鸿宾第三十五师一〇五旅副旅长马应图率领的1500余人遭遇,经过激烈的战斗,红二十五军扼守萧关险要,将对手击退,接着继续向泾川的方向东进,并相继占领瓦亭、三关口、蒿店。

据当年红军和马匪交战时,在马王沟山梁上“观战”的回族老人张彦吉回忆说说,一个团的马匪守着瓦亭城,红军来后一下子就把守在城墙上的马匪打跑了,马匪们脱掉上衣,光着膀子,拿着马刀嗷嗷叫着就向城墙反扑过去了,还是红军厉害,几枪就把跑在最前面的马匪打倒了。马匪的指挥官拿着枪逼着部下还向红军冲锋,虽然有骑兵,但还是很快被红军打跑了。时至今日,红军瓦亭战马匪的故事依然在当地流传着。打跑了马匪,红军把周围的老百姓找回家,帮助他们重新安顿下来。回族青年何仲发等人看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于是毅然参加了红军。

我从隆德东行,穿过六盘山隧道,走在两边是山的峡谷地带里,凉爽宜人;山势虽然险峻,但景色异常秀丽。山涧河水涌动着流人泾河。山石被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所掩映,郁郁葱葱。未到萧关,远远就看见一段高大的城墙横卧在塬上,在城墙拐角处还修有飞檐翘角的角楼。来到关城门下,两座汉阙式的墩子构成了景区大门,庄重古朴。我骑在车上和萧关合了影,便进入景区参观。昔日作为防御敌人的工事已失去了它的功能,在关墙上错落有致的布置着历代诗人的边塞诗词歌赋。字体有草有篆,诗词有长有短。汉饶歌在《鼓吹曲》中写道:“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描述了萧关周围山头报信用的烽堠处处皆是,大部队出发迎敌的壮观场面。“贺兰山便是戎疆,此去萧关路几荒。无限域池非汉界,几多人物在胡乡。”作者顾非熊对萧关道路荒芜,城池失陷,多少有名的人物沦为胡人统治的异乡的情景做了描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情。“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萧关陇地一带,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这一消息后,心情喜不自禁。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蓬侯骑,都户在燕然。”作者途径萧关,慰问攻袭吐蕃的官兵时,对景物做了细致的描写,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凉秋八月萧管道,北风吹断天山草”“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赛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作者岑参、王昌龄对萧关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萧关道上牺惶场面进行了描述。萧关道上不知留下多少将士的脚印,他们告别妻儿老小,在外戍关,妻子的牵挂让人揪心,“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霭霭萧关道。掩泪向浮云,谁知妾怀抱。玉井苍台庭院深,杨花落尽无人知。”表达了陈玉兰、刘云两位女子深切思念为国戍边的丈夫的依依之情。

下了萧关,车子在峡谷里继续前进,不多时就到了瓦亭。瓦亭古城位于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境内,六盘山东麓。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的关隘。北靠瓦亭长峡,南临三关要塞,六盘山横亘西侧,泾水蜿蜒东去,翠峰环绕,深谷险阻,是关中通往塞外的重要军事屏障。自汉唐起就雄踞萧关古道,是历史上西北地区的重要关隘之一。明清之际,此地摩崖刻石甚多,大部分毁于清末及以后劈山开路。摩崖碑大字约1米见方,小字约30厘米,分布在100平方米的山崖上。另有明代修建的杨六郎祠堂,面积约100平方米。山崖下有玉皇阁,阁下为杨六郎祠及娘娘庙,均依山而建,原有铁钟一口。祠、庙、铁钟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近几年,周围群众集资重修杨六郎祠和娘娘庙。

由瓦亭峡沿泾水往三关口而行,两面双峰对峙,泾水中流,愈是前行,景观愈是奇秀,但见山势崎岖,峭壁迂回,峰回路转;碧绿高耸的山峦,与回转赋形的水流相映衬,一派回中景致。婉蜒东去的泾水流至三关口处,清风吹来,其声如弹古筝般轻幽荡远,韵味深长,清越可听。古人留在三关口峭壁上的摩崖石刻不少,如"峭壁奔流""山光水韵""萧关锁钥"等,但现在清晰可辨的只有"山水清音""山水秀明"等。这些摩崖壁刻题字,既是对三关口雄险奇绝的历史认同,也是对三关口、瓦亭自然风光的写照。

老游长征板话七十五萧关

老游长征板话七十五萧关

老游长征板话七十五萧关

老游长征板话七十五萧关

老游长征板话七十五萧关

老游长征板话七十五萧关

老游长征板话七十五萧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