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集二九九遵义会议

标签:
贵州遵义长征会议 |
历史转折
伍修权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伍修权,祖籍湖北大冶,出生于湖北武汉武昌。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33至1935年为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作翻译,并列席了遵义会议。这首诗,生动鲜明地传达出一名长征亲历者对遵义会议前后这段艰难曲折、转危为安的革命历程的深刻体会和认识。整首诗以写实述史的手法,前四句表现了红军在博古、李德指挥下遭受的巨大损失和陷入的困境,后四句描绘了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和中国革命出现的崭新变化。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红旗路(原子尹路)80号,老地名叫琵琶桥。会址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 窗”,有抱厦。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主楼楼屋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遵义会议会议室在二楼,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面积27平方米。室内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原物)和两个壁柜(原物),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