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集二三三武昌岳飞遗像亭

标签:
湖北武昌黄鹤楼鄂王 |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词写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伪齐刘豫被金国所废后,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湖北省武昌岳王庙庙址在武昌城大东门宾阳门外五里,东起武珞路大东门路口,西至岳飞像。这是宋朝孝宗皇帝诏令修建的全国第一座忠烈庙。岳飞冤案昭雪后,鄂州首先请求为岳飞建庙。湖北转运司赵彦博,于乾道六年二月上书孝宗皇帝,呈请在鄂州为岳飞建立庙宇。乾道六年七月六日庙落成于武昌城大东门外五里。孝宗皇帝御赐“忠烈庙”为匾额,并下圣旨拔四千贯建庙款。而后来武昌的群众习惯称为“岳鄂王庙”,那是因为宋宁宗为激励诸将,曾于1204年(嘉泰四年)追封岳飞为鄂王。清末以来,岳氏宗族重大活动就形成了南在湖北武昌老城忠烈庙,北在河南汤阴岳王庙的格局。该庙不幸于咸丰初毁于兵乱,1938年武汉抗日保卫战前夕,武昌岳王庙被炸毁,日寇占领武汉后,忠烈庙址一度做了焚尸场,此后庙址及黄土坡岳氏坟山旧址都纳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为宿舍楼。现遗址仅存岳王台。在蛇山中部山顶上,有一座岳武穆遗像亭。岳飞1134年(绍兴四年)岳家军打到湖北,曾驻军鄂州(今武昌),晋封“武昌县开国子”。岳武穆遗像亭简称岳飞亭。在蛇山中部顶端。1937年武汉的抗日群众团体,在原岳庙废墟中清出一通刻有岳飞半身遗像的明代石碑,即移此建亭供碑,以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民大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热忱。亭为木石结构,六角攒尖顶,单檐外展,颇为端庄古朴。亭额刻“岳武穆遗像亭”六字,为孔庆熙所题,其下石柱楹联为:“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碑上所刻岳飞像,线条遒劲,意态英武,亦属艺术杰作。像上方列明万历十年(1582年)云南太和(今大理)张翼先撰写的四言像赞,现碑系按明碑原拓复刻。
快乐老游定居武汉,常来武昌蛇山瞻仰岳飞遗像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