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集二〇六合肥包公墓

标签:
合肥包公祠包公墓铁面无私 |
书端州郡斋壁
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幹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拯墓原址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1987年迁至包河东南畔,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由西向东,主要建筑物有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道碑、祁门、望柱、墓前石刻群、享堂、包拯墓、墓室和葬区等。为什么把包公墓迁到了合肥包河畔,其原因是包河乃是朝廷赏给包公的家产。北宋嘉祐七年春天(公元1062年),宋仁宗见包公年事已高,家中又无田产,曾下诏赏赐包公在庐州地界一片相当大的土地,以解决包公告老还乡之后的生计。包公坚持不受,只要了庐州城郊的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包公请人清理葑草,挖尽淤泥,以利舟楫。并嘱包家族人在护城河里植荷、养鱼,以水域养殖的收入聊补家用。这段护城河从此被人们称之为“包河”。
合肥包公祠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2017年春节,快乐老游来到合肥,拜谒了包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