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名集一八五宜昌三游洞

(2022-09-14 07:38:46)
标签:

湖北

宜昌

三游洞

白居易

遇微之于峡中

白居易

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

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

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零落半归泉。

未死会应相见在,不知何地复何年。

此诗即作于白居易、元稹(即元微之)、白行简三人游洞之日。关于此次相会,白居易另有《三游洞序》,记之甚详,此诗为赠元稹的“七言十七韵”,诗中有送别的凄楚,不期而遇的惆怅,有浪迹的悲怆,全诗感情沉郁,出语苍凉

三游洞位于西陵峡外,距宜昌10公里左右。三游洞的名字有两个典故,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白居易在任左拾遗(皇帝跟前的谏官)时,因性情耿直得罪当朝太监和权臣。同僚元稹遭宦官刘士元鞭打,唐宪宗李纯非但不问罪刘士元,反将元稹贬职通州(今四川达川市),白居易曾三次上书为其辩解。元和十年(公元815)因上书朝政,揭发朝廷内部谋杀宰相武元衡而受迫害,降职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四年(公元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忠州(重庆忠县)刺史,其弟白行简同行赴任与元稹意外在西陵峡中恰遇,在峡口饮宴时又偶然发现一奇特天然(溶)洞府,由元稹提议:“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序”而纪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三游洞即此而得名,到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人称为“后三游”。

三游洞

宋:苏辙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磷。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三游洞的岩溶地貌主要表现在三游洞内典型的岩溶景观。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从天而降,将三游洞自然分隔为前后2个石室。前室与后室之间这两根并列垂下的钟乳石,宛如门楹,浑然天成。三游洞的整个巨大洞体,由许许多多的钟乳石柱矗立其中,看起来就像是由钟乳石柱支撑起来的一样。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三游洞风景区内主要景点有至喜亭、楚塞楼、古军垒遗址、张飞擂鼓台、陆游泉等

四名集一八五宜昌三游洞

四名集一八五宜昌三游洞

四名集一八五宜昌三游洞

四名集一八五宜昌三游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