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集一六二集安高句丽王城

标签:
高句丽好太王王城遗址 |
咏好太王
申建业
高句丽国在辽东,好太国王好战争。
开疆扩土功劳大,国人树碑慰王陵。
将军坟里非将军,以讹传讹传万冬。
坟里原是长寿王,为避北魏迁平壤。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
好太王高谈德,亦称广开土大王、广开土王,谥号全称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高句丽第十九代君主,391年-412年在位。好太王在位期间,高句丽割据势力范围达到全盛,北部包括今中国辽河以东的东北部分地区,在朝鲜半岛的面积达到半岛面积的大半即传统的汉四郡。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19代王碑刻,位于集安市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东南部太王乡大碑街,系洞沟古墓群中著名碑刻,发现于清末。
碑身为角砾凝灰岩粗凿而成,方柱形,高6.39米,幅宽不等,底部宽1.34~1.97米,顶部宽1.00~1.60米,第三面最宽处达2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自右至左竖刻,共44行,满行41字,共l775字,东南面为第一面。此碑系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为其父亲19代王好太王所立。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好太王功绩及当时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外学者所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