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集六十四邯郸丛台

标签:
河北邯郸丛台赵武灵王 |
唐:高适
胡服骑射赵武灵,禁台歌舞金戈声。
芰荷兰菊绕眉池,苍松槐柳荫曲径。
应变兴邦更服饰,安边拓疆一代雄。
诸贤精忠诚可颂,岂料国亡纸上兵。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丛台是邯郸市的象征,又名武灵丛台。丛台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现存古丛台,重修于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层青砖高台。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南门高阶上一碑赫然耸立,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61年游丛台时所写的七律。“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古体大字。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1750年9月乾隆巡行江南过邯郸登丛台写道“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写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第二层台面距地表7米,东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长40米,宽10米,为明代城墙残段。台北有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纪念武灵王的建筑。室前的小亭为“回澜亭”,建于1931年,台面周围台墙镶嵌有许多碑碣。其中,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与举人李世昌的兰花石碣倍受游人赞扬。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久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进圆拱门,有个建筑精美的小凉亭,红柱碧瓦,画栋雕梁,重檐兽角。再上三级台阶,推开红色雕花木门,进入约一间屋大小的方形亭间,面对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带的帝王将相刚刚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