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集三十七卫辉比干墓

标签:
河南卫辉比干朝歌 |
昏王亡国岂堪陈,只见明诚不见身。
想得先生也自知,欲将留与后来人。
贯休,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比干墓”为周武王所封。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东北7.5公里比干庙村处。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坟丘式墓葬。墓立铜盘铭文:“左可想而知右泉,前岗后道,万世之宁,兹马是宝。”墓前立有孔子手迹剑刻:“殷比干墓”四字碑。因墓而立于同地的“比干庙”是中华林氏的第一家庙,庙最早建于北魏孝(公元494年)时,有吊文刻碑1800字。唐太宗(公元645年)追赠诏封比干为殷太师,并写祭文。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撰殷太师墓志铭。后来,宋仁宗皇帝题了“忠孝”二字。元仁宗等历代皇帝都下诏书对比干庙进行过大规模维修。
比干,子姓,沫邑(今河南卫辉)人。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商纣王)的叔叔。是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师(丞相)。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受托孤重辅帝辛(商纣王),先后辅佐殷商两代帝王,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被称为“亘古忠臣”。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