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游四走长征路 (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2016-12-17 21:53:31)
标签:

眉山

三苏祠

洗砚池

瑞莲池


老游四走长征路 <wbr>(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我喜欢楹联,因为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念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意味深长。从短短的联语中,就能了解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健康的楹联又能振奋人心,催人上进,所以我每到一处,都非常关注镌刻在各处的楹联。四走长征路来到成都,有机会到三苏祠一游,三苏祠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楹联。

老游四走长征路 <wbr>(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现成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三苏祠庭院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除了祭拜三苏的正殿,还有木假山堂、启贤堂、古井、洗砚池、披风榭、瑞莲池、式苏轩等主要建筑,在这些建筑之间,还有天香亭、梦鹤亭、听鹤轩、消寒馆、瑞莲亭、快雨亭、来凤轩、晚香堂、醉翁亭等点缀其间、;除此而外,馆内还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我从成都坐大巴来到眉山市,转乘8路公交来到三苏祠大门,首先看到门柱上一副楹联:“古今三手笔,天地一眉山”,大门上方悬着“三苏祠”匾额。我心里纳闷,我在资料上看到三苏祠大门楹联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怎么变成了“古今三手笔;天地一眉山”了呢?经过询问得知,这幅楹联在南边的正门两边。我在院子里斜穿而过,一路紧走,来到正门,按照逆时针顺序,参观三苏祠。来到正门,果然看到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幅概括了三苏父子文学成就和在文学史上地位的高雅楹联。这副对联。短短十四个字,交代了苏轼父子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这是对苏门的盛赞。但是,我又有点迷惑不解,资料上明明写的是“八大家”,怎么又变成了四大家呢?我向导游求证,他说这是清康熙时吏部尚书张鹏翮(he)撰写的对联,他所说的“四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明初朱右曾编辑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个人的文章,名《八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提法从此开始。张鹏翮者采用明朝以前的唐宋四大家说法。

在大门明柱上还有当代语言学家郭绍虞题的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正门门前有两棵银杏树,枝繁叶茂,树干高大。导游问:“大家知道这两棵银杏是什么性别吗?”大家七言八语啥说法独有,导游最后说:“银杏树本应该有雌有雄,才能繁衍,而这两棵银杏都是雄树,象征苏轼、苏辙兄弟俩,而在院落的东南角,还有一棵老榕树,据说象征苏洵。”游客们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导游也真会联系。导游接着又说:“其中的一棵银杏遭受过雷击,濒临死亡,可后来他又活了过来,比以前还茂盛,这就好比苏轼被贬官,但他的词赋却达到了无人可及的地步。”

老游四走长征路 <wbr>(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进正门,过二门,来到正殿,廊柱上有一副长联,让我停住了脚步。看落款,这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眉州州判杨庆远题: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扬不清,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上联是歌颂三苏文章精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三人的文章像三条大河波澜壮阔,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幽邃博大。下联写三苏有过人的才华却屡遭风雨,苏轼由于不赞成王安石变法,所以他的官阶一贬在贬,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但他正气浩然、百折不回、乐观豁达,历千年而不倒。每到一处,都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如西湖的苏堤,儋州的东坡书院等等,至今遗迹尚存。


老游四走长征路 <wbr>(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步入大殿,殿内有三苏塑像,苏老泉端坐正中,苏轼、苏辙两边相陪。殿内抱柱上也有一副长联,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两广提督马维骐题。马维骐看了苏东坡在惠州、儋州古迹,仰慕其忠义言行、卓绝文章,特地到眉州三苏祠祭拜苏氏父子,并撰写此联:

从岭海间拥节南来,每怀鹤观游踪,画图笠屐空千载;

向纱豰行驱车西去,喜挹蟇颐秀气,忠义文章萃一门。

老游四走长征路 <wbr>(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正殿后面是启贤堂,启贤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堂上挂着匾额“启贤堂”还有一副对联:“堂上四库书,门前万竿竹”,为杜重划书。启贤堂内挂有眉山苏氏始祖苏味道像。苏味道(648-705),原来是河北赵州人(今河北栾城县),是唐武则天时的凤阁鸾台三品(宰相),后因与武则天政见不合被贬为眉州刺史,眉山开始有了苏姓一族。殿内还陈列有苏氏世系简表以及苏氏家谱。

老游四走长征路 <wbr>(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启贤堂西北有披风榭。披风有临风披览之意。披风榭上面也有一联:墨池烟润花间露;茗鼎香浮竹外云。南宋嘉定年间,魏了翁知眉州时,在今眉山老城小北街后田坝疏沼建环湖。湖上筑翠洞、书台、披风榭堂、披风榭。南宋淳熙年间,诗人陆游来眉州,游环湖,登披风榭,拜苏东坡遗像,并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诗:

万里桥边白版扉,三年高卧谢尘鞿。

半窗竹影棋僧去,满棹苹风钓伴归。

看镜已添新雪鬓,听鸡重拂旧朝衣。

故人零落今无几,华表空悲老令威。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高台老仙谁所写,仰视眉宇寒峥嵘。

百年醉魂吹不醒,飘飘风袖筇枝横。

尔来逢迎厌俗子,龙章凤姿我眼明。

北扉南海均梦耳,谪堕本自白玉京。

惜哉画史未造极,不作散发骑长鲸。

故乡归来要有日,安得春江变酒从。

其中两句几乎是所有眉山人都能吟颂的,就是: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这正是眉山如今称为“诗书城”的来历。年湮代久,亭榭、环湖早已无存。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陆游、魏了翁,遂在三苏祠内重建了披风榭。披风榭在瑞莲西池北岸,坐南朝北。重檐歇山式,一楼一底,底层四周置飞来椅,上檐悬挂前国防部长张爱萍草书匾:“披风榭”,下檐悬“浩然正气”匾。

老游四走长征路 <wbr>(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启贤堂背面为木假山堂,堂前也有楹联一副:书窗正对云洞启;丛菊初傍幽篁载。木假山堂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乾隆十九年(1755)重修。据《眉山县志》记载,苏洵偶得木雕假山,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一文。苏洵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木假山幸与不幸和可爱可敬可感的一生,歌咏了木假山坚忍不拔的品格:

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木假山原物由三苏进京时带走,堂中现存的木假山,则是道光十二年(1832)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捐赠。木假山三峰宛具,天工自成,古朴奇特,堪称一绝,宋梅尧臣、苏轼、陆游都为之赋诗。清人刻匾悬挂于木假山侧。,

老游四走长征路 <wbr>(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苏轼故居有一个水池叫瑞莲池,昔苏洵曾种瑞莲于池中,后开并蒂莲花,当年苏轼、苏辙双双高中。为州士科名之吉兆。后每年开并蒂莲花,为州士科名之吉兆。明成化年间,“苏池瑞莲”被誉为眉州八景之一。州牧许仁曾赋诗云:“可人千载尚流芳,故宅池中并蒂香。莫讶为祥在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据眉山县志载,在北宋、南宋时期319年间,中进士者就达886位。明成化年间,“苏池瑞莲”被誉为眉州八景之一。清康熙四年,眉州牧赵惠芽摹似拓建了瑞莲亭。清乾隆时期严江宋手书“瑞莲池”三字于亭额。亭为八角十二柱,攒尖式屋顶,亭顶为花瓶状饰物,八条脊上均有走兽饰物,房面为筒瓦覆盖。亭高7.9米,亭门开于东面,有小桥与岸相通,亭四周有飞来椅。

苏轼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之后,毅然结束多年的浮浪生涯,发愤攻读;妻子自然竭尽心力支持,夫妻和爱。此时落生的男孩,在父母眼中犹如池水中亭亭玉立的莲花。以后就在池中建瑞莲亭,当是对贵子降生和丈夫应试中榜的纪念。东坡落生后,母乳不足,家人给他请了一位奶妈,她的名字唤作“采莲”。这位农家妇女任采莲,一生“工巧勤俭,至老不衰”。她身体硬朗,一心一意抚养东坡从幼至长,并且还照顾了东坡的三个儿子。老人随东坡漂流,七十二岁时在黄州去世,东坡特地为乳母撰了一篇《乳母任氏墓志铭》,刻成石碑;现在石碑陈列在三苏祠,成为一件珍贵文物。

老游四走长征路 <wbr>(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苏家故宅中一小水凼,是苏轼兄弟青少年习字作画,洗涤笔砚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三苏父子,将其辟为洗砚池。清末眉州拨贡彭耀章仿苏体字题“洗砚池”三字,镌刻于池壁之上。

老游四走长征路 <wbr>(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苏宅古井是三苏父子一家生活饮用的水井,是苏家留下的唯一遗迹,距今一千多年。井水清爽甘美,长年不枯。据说饮此神奇的井水,会使人耳聪目明,濡染文豪灵气。井旁有一株约有三百年树龄的黄荆树,据说是苏洵亲手所栽。

一天的游览结束了,坐在大巴上心里不住在想《史记》里太史公的“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奋》;这些都是逆境出现的大家人才。汉唐以来,莫不如此。诗圣杜甫,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首不朽诗篇;苏轼一贬在贬,又有多少篇宋词在坊间传颂;四大名著作者,又有那个进士及第;人生或多或少遇到这样那样曲折坎坷,我们一定要想想《太史公自序》的那短话。我们只有一次一次遇到艰险困阻,一次次克服它,我们才能在日后的社会中做出成绩,为国家多做贡献。

老游四走长征路 <wbr>(十四)三苏祠的楹联和诗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