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二走长征路 (二十三)红军镇一一红军老祖

标签:
红军镇红军老祖高中宽尚班长 |
红军老祖、红军镇,光听这两个名字,就怪引人注意。过去只听说过鸿钧老祖,是《封神演义》这部书里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傅。而今天老祖前边“鸿钧”两字改成了“红军”,一定与长征中的红军有关。而红军老祖就在红军镇,而全国用“红军”命名的乡镇,仅此一处。在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我了解了这两个名字的原委。
红军老祖,其实是当地老百姓对两名红军烈士的称呼。1934年12月底,鄂陕游击师正式成立。1935年10月18日,红七十四师在寻找五、六、七三路游击师途中,被国民党部队发现。国民党军尾追至九龙山佛爷庙,与第六路游击师特务队指导员高中宽带领的14名战士发生激战。红军毙敌两人,伤敌数人,但高指导员和尚班长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将两人掩埋于碾子沟。红军和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高指导员懂医术,经常为老百姓看病,还曾经用嘴为一位老人吸淤排毒,深得群众敬重,被尊称为医官。第二年春节,协助红军埋葬两人的曹友伸等人自发行动,为两人垒起坟台,还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两位红军烈士,他儿子也更名为“红孩儿”,称两位烈士为红爷爷。在家里堂屋供奉红军烈士牌位。每逢年节如同祭祖一样去红军烈士墓烧香挂纸,培土栽树。自此,民间就有了“红军老祖的传说”。认为“老祖”能够赐福保平安、驱邪避灾。百姓祭“老祖”的事越来越流传,导致国民党地方政府在1939年张贴布告予以禁止,但收效甚微。林家坪的林振荣长腿疮,久治不愈,到“老祖”坟上一祷告,他的腿疮奇迹般的好了。为还愿报恩,他与1946年农历八月,联合几户村民,以“红军老祖香火会”的名义为红军烈士整修坟丘,构筑拜台,并立“民国得道八路军故医官之墓”的墓碑。从此,“红军老祖显应”越传越远,前来红军墓烧香许愿祈求保佑的人,远至几百里外的鄂豫陕三省民众。
红军镇原叫丰积乡,1958年在烈士牺牲的地方改为红军公社,1985年又改叫红军乡。并在老祖坟前建一座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将红军老祖墓建成了红军纪念园,在路口建了石牌坊、纪念亭,并立了红军英雄纪念碑,碑座上有多组浮雕,纪念园内还有多组石雕像。纪念馆设有四个专题展室,搜集了红军标语、革命歌谣、红军遗物等百余件革命文物。
我于下午3点来到红军老祖纪念馆,纪念馆的负责人陈全银热情的接待了我。并领着我到四个展室参观,到红军老祖墓前吊谒,他在一旁充当讲解员,讲解红军老祖的来历,讲他们在群众中影响。纪念馆临大路的广场上有一座石牌坊,坊额上用毛体书法写着“红军纪念馆”,左右有两座楼房建筑,分别是旬阳县红军纪念馆办公室和服务站。石牌坊后是“红军英雄纪念碑”,这个碑的规模仅次于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高25米,共用石材1949块,这个数字有寓意。纪念碑基座上,四面雕有九龙浮雕,隐喻后面的九龙山。浮雕以“足迹”为主题,描述了红二十五军的战斗事迹。纪念碑的后方是纪念墙,墙上分区用浮雕表现红二十五军在旬阳的战斗事迹。沿参观道盘旋而上,路旁还布置着几组石雕,分别命名为“运筹帷幄”、“艰苦岁月”、“军民鱼水情”。
来到红军老祖墓前。墓前是一个牌楼式坟墓,墓门中间刻着高中宽、尚班长的名字,两旁是悼念两位烈士的祭文,墓碑顶端刻有“碧血丹心”四个红色大字。墓前还有焚香盧,供前来瞻仰的游客焚香烧纸。我也不免俗套,在对面小卖部买了一刀黄表纸,又请了三根高香,算是对红军老祖的敬意和怀念。从老祖墓下山,仔细参观了史料馆、生活馆、兵器馆、综合馆。这四个展室里记载了红三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先后在旬阳足迹和事迹。红军、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这片土地上,先后留下了众多的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得名红军镇名不虚传。
临别,陈全银和我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红军镇红纪念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