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西山曹雪芹故居(一)

标签:
黄叶村西山曹雪芹诗壁墙 |
爱此一顽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这是曹雪芹的《题自画石》诗。2016年6月的少数民族之旅,一开头就碰到了麻烦,在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就是找不到一户有民族服装的,我给他们照全家福的计划搁浅了。我只得打道回府,另想办法。路过北京,我趁转车的空档时间,去了一趟西山,拜访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故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有的说是河北丰润人,后为满洲正白旗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为康熙皇帝伴读,成年后还以皇帝的亲信出入宫廷,后任江宁织造,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他家,可见曹家地位之显赫。曹雪芹就出生在南京,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曹家是诗礼簪缨之家,曹寅曾主持刊印《全唐诗》,家中藏书数万册,给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因康熙死后众子争权,曹家受到牵连被抄家,10多岁的曹雪芹随家人回到了北京,住在崇文门外磁器口一座十七间半的民居里。因生活所迫,归籍回到了北京西山服役。曹雪芹凭借旗籍,终身可以享受“铁杆老米树”的待遇,每季一石米,每月四两银子。但还得遵守不准做买卖、不准出家的限制。曹雪芹不是急于建功立业之人,更不是饶口谋衣之辈。他的行走坐卧、言谈举止大有魏晋之风,曹雪芹尤喜欢阮籍嗜酒如命,狂放不羁,所以他自号“梦阮”。曹家被抄,他受到富家子弟的疏慢和轻蔑,但他没有趋炎附势,他的穷骨更加坚硬,他遵循着“莫弹食客鋏,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灸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于是,曹雪芹开始著述他的《石头记》。这时,内务府请他去当宫廷画师,这在许多人杜是梦寐以求的事,可他拒绝了,曹雪芹宁可忍受饥寒,也不愿当宫廷的走卒。拒绝给曹雪芹带来了新的灾难,按月供应的米、银没有了,并把它开除户籍。他的生活日益困窘,他把家搬到了北京西山。曹雪芹靠作画卖钱,维持生计,家中经常出现“举家食粥酒常赊”,乃至断炊的地步。曹雪芹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艰苦环境里,他坚持不懈写作《红楼梦》,经过八载努力,终于完成了百万字巨著,又经过两年增删,才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红楼梦》。
北京西山曹雪芹故居,200年来都是一个谜,都不知道西山黄叶村在哪里。1971年4月的一天,西山脚下舒成勋家的西轩的房梁折了,为了修房子,家人在往外搬东西的时候,碰落了一块墙皮,露出了里层墙皮,里层墙皮上有很多字迹,他们又揭去了部分墙皮,又露出了更多的字迹。这时他们发现原来这是一睹题诗壁。墙壁上有对联、诗词,排列整齐,布局有序,墨色清晰。内容多是描写江南景色。这一发现,惊动了红学家和文物部门,同年,在北京又发现了两个题有“芹溪处士绝句诗”的松木箱,上面还画有兰花,落款是拙笔,和诗壁上的落款相同。通过文物部门的论证,认为舒成勋的房子就是曹雪芹的故宅,此地就是黄叶村39号,这对黄松木书箱是乾隆二十五年曹雪芹再婚时,好友旗人明泰赠送的礼物。
我从北京西客站地铁站,转乘两次地铁,在巴沟站坐上去植物园的公交,在北京植物园站下车,按植物园指示的方向,来到黄叶村39号曹雪芹纪念馆。只见纪念馆门前有三棵老槐树,其中有一棵还歪着脖子。曹雪芹故宅头门矮小,进门是三间老屋,门锁着,我随着人流来到西侧临院,这里展出曹雪芹生平以及红楼梦的各种版本,还有诗壁的影像资料,西山的地形图等。我这次主要是奔着诗壁而来,可诗壁在哪里呢?经过打听,才知道进门就看见的那三间老屋西间就是,我找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问为什么诗壁墙不开放。他们回答:“这是文物,问了保护文物,所以不开放。”我向她们说明我为了写《四大名著万里游》,就差《红楼梦》的作者故居没有参观,而且曹雪芹纪念馆的精华就是诗壁墙,就好像故宫太和殿那样宝贵。我好说歹说,姑娘们就是不答应开门,我向她们要纪念馆负责人的电话,她们说没有,这下惹恼了我,我不由得高声嚷嚷起来。这一嚷,一个年纪稍大的女同志过来向我询问,我把情况作了说明。他小声说,你不要嚷,等会人少了,四点半你再来,找我给你开门,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我趁此机会顺着曹雪芹小道,参观了梁启超墓园。等我回到曹雪芹老屋,那个女同志挺守信用,给我开了门。这三间老屋,最东面的一间,是曹雪芹和续弦夫人及出天花而死的小儿子居室,也是曹雪芹苦儿泪干逝世的地方。室内按旗人的风俗布置,中间是小堂屋,设有神龛西间是曹雪芹的书房,名“抗风轩”。就是发现诗壁的所在。现在墙上的题诗是复制的,其中有一副对联,却没有按对联格式写,而把它写着菱形、:“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真不错。”此外还有其他诗词,或作扇面形,或作方形,都排列整齐,布局有序。题壁诗多为曹雪芹密友鄂比所书,里面还有曹雪芹的亲笔。屋内还放有绳床,屋外还放有旗人煮饭用瓦灶。
走出曹雪芹纪念馆,我思考着一个问题:一是自从实行科举制,一千多年来出现800多位状元,那文才可谓天下第一,为什么他们留下可供传颂的诗词文章少之又少,而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没有考取功名,却给后世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著。原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