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谒济南鲁班祠

(2015-11-30 23:13:47)
标签:

鲁班

公孙般

墨斗

云梯

 谒济南鲁班祠

     

     世上石桥圣祖修;鲁班英名万代留。

提起鲁班,大家都很熟悉,因为鲁班的职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至于把他捧到了天上。所以大家都以为为鲁班是一个神仙。其实,鲁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从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很多木工工具和其他和生活密切用具。

鲁班,姓公输,名般,因为他是鲁国人,大家都叫他鲁班,他是鲁国公族之后。他是春秋战国能工巧匠的代表人物。其事迹两千多年来广为传颂。从宋朝起,营造业奉鲁班为祖师。明清以后,以鲁班命名的庙、祠、殿、馆等成为木工、瓦工、水作、石作行业公所的所在地。鲁班生于公元前507年,卒于公元前444年,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跟家里人参加许多土木建筑工程,逐步掌握了各种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自由施展的机会。鲁班在机械、木工、手工艺都有所发明。他曾制作攻城用的云梯,船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关备至的木马车,发明了木工用的曲尺、墨斗、刨子、凿子、锯,还发明了磨、碾、锁等。而每一件工具发明都是鲁班从生产劳动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

鲁班接受了建筑宫殿的任务,需要大量的木材,每天派出很多人上山伐树。那时没有锯,全靠斧头砍伐,又累又慢,急的鲁班亲自上山查看。在山道上,他被一种带齿的叶子划了一个大口子,血流不止。他拿着这片叶子左看右看,忘记了疼痛,却得到了启发。他赶紧下山,让铁匠照叶子的形状在铁片上搞很多小齿,在木头上一试,果然比斧子又快又好。伐木工作很快完成,锯也就从此在木工中广泛应用。

木工用的墨斗上的勾叫班母,顶着木头的卡子叫班妻,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原来墨斗上没有这个勾,每次绷线还得母亲帮助,鲁班让母亲多歇歇,就发明了这个勾,代替了母亲所以叫班母。而每次鲁班每次刨光板子都得老婆扶住,鲁班在板凳上钉上个卡子,代替了妻子的劳动,所以叫班妻。过去把粮食捣碎就用兑窑,而鲁班把两块圆石头凿上齿,把粮食放在中间,让石头旋转,粮食很快变成了面粉,石磨代替了兑窑,由费力的上下运动变成了省劲的旋转运动,省时省力,直到现在还在运用。

王允在他的《论衡。儒增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巧工为母作木马车,木人御者,机关备至。载母其上,一驱不返,遂失其母。”故事是说鲁班做了一辆带机关的木轮车,他母亲看着车子挺好,也想坐上试试。可是老太太光学会启动,没学会停车,她坐在车子上一直往前走,就再也没回来。这种车大概就是现在无人驾驶汽车的前身吧,我们的先辈两千多年前就制造成功了,我们龙的传人为有这样的先人而自豪。

《酉阳杂记》这本书里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鲁班成婚不久,被凉州的一个高僧请去修塔,需要两年才能完工。他一不放心孤独的父亲,二更想念新婚不久的妻子,他想怎样既不耽误修塔,又能回家看看呢?鲁班开动脑筋,用竹片做了一个大鸢(风筝),里面也安了许多机关,能带着人飞行。每天下午天黑后,他就坐在鸢上回到敦煌家中。妻子很高兴,但怕惊动父亲,她就没给父亲打招呼,第二天他又回到工地上。时间不长,妻子怀孕了。老公公没见过儿子回来,却见儿媳妇肚子一天天打起来,以为儿媳不贞,儿媳诉说了实情。老人不信,等鲁班回来看个究竟。晚上,儿子果然坐在大鸢上回来了,老人也想开开眼界。鲁班本来不愿意,因为他做木轮车已经失去了母亲,他恐怕再失去父亲,但看到父亲渴望的眼光,鲁班答应了。他教给父亲怎样起飞,怎样加速,怎样减速,怎样落地。老人点头,坐上大鸢,拨动机关腾空飞去。终归老人记性差。鲁班交给他,想快点就多拍一下机关,老人就连拍好几下,木鸢在空中呼呼呼向前飞去。飞了好大一会,老人想回去,可忘了回去的口诀,大鸢一直向东飞去。等到大鸢落地,原来落到了吴国地界。吴国人看见天上飞来一只怪鸟,还驮着一个人,以为是妖怪,不由分说,就用乱棒打死了。鲁班等了好几天,不见父亲回,又做了一个木鸢,骑着去找父亲。找到吴国,见父亲被打死了,非常气愤。回到凉州,他就做了一个小木人,手指父亲被打死的地方。小木人神通广大,当年吴地大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三年后,吴人从西来客商的口中得知久旱无语原来是鲁班为报父仇使得法术,吴人派代表来见鲁班,讲述了误杀的经过。鲁班知道真情后,感到内疚,立刻砍断小木人的手臂,解除了吴地的旱灾。鲁班后来想,造木鸢使父亡,造仙人,使天大旱,以后再也不干这蠢事了,就把木鸢扔到火里烧了,所以木鸢和小仙人就失传了。

赵州有两座石桥,西关外石桥小巧玲珑是鲁班妹妹鲁姜修,南关外的石桥是鲁班修(实际是隋朝李春修)。桥修好后,车辆行人往来不绝。一天,张果老骑坐毛驴和柴王推坐独轮车来到桥上,他问鲁班,这桥能不能让我两个一起从上面走过?鲁班听了哈哈大笑说,骡马大车都能过,何况你这个小毛驴、小推车呀!张果老骑坐毛驴、柴王推着小车上了桥。刚走没几步,石桥忽闪忽闪直歪歪,鲁班赶忙下到河里扶住了桥,张果老和柴王才安全过了桥,原来张果老背搭里装着日月,柴王小车上推着三山五岳。河北民歌《小放牛》唱词里这样唱道:“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据说现在桥上还有车辙印和驴蹄子印呢。

开封要修铁塔,塔有十几丈高,怎么把1吨重的塔刹弄到顶上去呢?急的工头团团转。这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看着塔自言自语的说,塔好高,帽难戴。工头听着老头话里有话,急忙上前询问办法,鲁班抬头看看修半截的铁塔,慢条斯理的说:“我是土埋住半截的人啦,天寒地冻,走在冰上能滑倒,能有啥办法”。说罢,转眼不见了。工头心中疑惑,口里还重复着老头说的话,忽然他明白了,“土埋住半截”这不是鲁班叫我们用土堆在塔周围,然后泼上水,一结冰,塔刹不就滑上去了吗?这时他才晓得是鲁班点化他。

皇帝要修皇宫的四个角楼,而且要求九梁十八柱,七十二道脊,这可难坏了李掌墨。鲁班知道后,就用高粱杆扎了一个蝈蝈笼,送给了李掌墨的儿子。李掌墨下工回家,看到了蝈蝈笼。他一数,竟然是七十二道脊。他问儿子:“你给那弄这个蝈蝈笼”。儿子说:“是一个白胡子老头给我的”。这时李掌墨就明白是鲁班点化自己,他就照蝈蝈笼的样子建造,皇帝看了很满意,直夸李掌墨的手艺好。

聊城有座光岳楼,据说也是在鲁班的帮助下建成的。东昌卫指挥使陈镛为抵抗元朝残余的侵扰,重修了东昌(聊城)的城墙和护城河。工程竣工后,还剩些木石砖料不少,他就命工匠在城中心建一座钟楼,要求“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工匠犯了难,不知道修成啥样。这时一个穿着破烂装束奇特的老人一手拿着个锈迹斑斑斧头,一手托着个木质小楼。只见那木质小楼重檐歇山、双向过街、金葫芦宝顶,工匠看直了眼。老人一笑说:“看着好,就拿去吧”。说罢,把小楼交给了工匠,大步流星走了。工匠拿回去仔细一看,觉得这不就是钟楼的样式吗?于是就照着小木楼的样子建成了钟楼。最后工匠发现西北角有一个椽子长了一点,而且整个楼也往西北歪了点,但这时架子已经撤除了。这时,老人又出现了,只见他把生锈的斧头向空中一甩,椽子头被削平,他又把斧头往西北墙脚下一塞,楼也不歪了。人们欢呼雀耀之时,老人不见了,大家认定这又是显灵,所以就在一楼北檐下设神龛共奉鲁班。

历史上曾记载了墨子智斗公输般的故事。公元前450年,楚惠王想恢复楚国的霸权地位,准备攻宋 ,请来了公输般给他设计攻城的器具。公输般制造出了比楼还高的云梯,兵士很容易登上城头。这消息传到了宋国,墨子反对公输般用云梯攻宋,更反对那些争城夺地、使老百姓遭难的混战,他立即动身前往楚国,去劝说公输般不要帮助楚国攻打宋国。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怎能不讲信用呢?”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去见楚王。墨子见了楚惠王,诚恳的对楚王说:“楚国面积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而宋国不过五百里,地瘠民贫,大王有了华贵车马,还要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吗扔了锦袍,还要偷人家的褂子呢?”楚惠王觉得墨子说的也有道理,但他已有云梯,还是不打算放弃进攻宋国。于是墨子和公输般摆开了攻防战术,公输般用云梯、撞城门、挖地道等九种方法攻城,墨子用火烧、垒石、烟熏、等九种方法来破。公输般惊呆了,但他不服输的说:“我还有好些攻城办法没用呢,我就是不说。”墨子说:“我也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攻城我也不说。”楚王看两人说话像打哑谜,有点莫名其妙,问墨子:“你们在说什么?”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掉我,宋国就没有办法对付公输般攻城了。其实我来之前,已派禽滑厘带三百徒弟守住宋城,他们个个都会我的守城方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得不到什么便宜。”楚惠王看到墨子的守城本领,知道打胜宋国的希望不大了,就取消了攻宋计划,一场大战就这样被墨子制止了。在墨子的影响下,鲁班再也不制造战争工具了。

《述异记》还记载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列子》还记载鲁班雕刻过凤凰。凡此种种,后来人们把很多发明算在鲁班名下,他的名字就是勤劳智慧的象征。全国各地鲁班祠、鲁班庙很多,我在济南千佛山历山院就见有一座鲁班祠,大殿坐南朝北,三楹出厦,红柱青瓦,古朴典雅。相传建于宋,清咸丰年间重修,内朔鲁班像。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维修,1981年又重新朔像。像为坐姿,身穿布衣,头挽抓髻,须髯垂胸。两侧侍立两个童子,一个手捧墨斗,一个手托书卷。神龛上方有红色金边横匾,上书“巧圣仙师”四字。鲁班祠大殿上方还有张立朝先生书写的工笔正楷“鲁班祠”三字。我在长征路上,曾经到过贵州省仁怀市鲁班场镇。鲁班场的上场口有一个小山洞叫鲁班洞,以前有一个豪绅修建石牌坊,在安放横梁时掌墨师傅怎么也安不好,于是一气之下跑到小山洞躺下休息。迷糊之中得到一个白胡子老头的指点,醒来后也记得清清楚楚。掌墨师傅就按梦中方法去做,果然很轻松安好了横梁。掌墨师傅将这事一说出,大家都说这是鲁班显圣,托梦真传。至此,小山洞就叫鲁班洞,小乡村就叫鲁班场。我来鲁班场主要是看望40年为鲁班场战斗牺牲的红军烈士看守陵园的刘福昌老人。顺便搜集鲁班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