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走遍中国绍兴篇(三)看电影《笔中情》游绍兴兰亭

标签:
文化王羲之辩才兰亭集序兰亭 |







很早看过电影《笔中情》,讲的是赵旭之为爱情练习书法的故事,影片主人公赵旭之的原型就是王羲之。
春秋时,越国勾践在绍兴南兰渚山种植兰花,汉时在此设立驿亭,故得名兰亭。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齐聚兰亭,在清溪两边席地而坐。喝酒赋诗。11人成诗两篇,15人成诗一篇。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汇集成册,并亲自作序,乘兴而书,遂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并被后世尊为书圣。
2011年夏,我开始普陀山、九华山之行。从普陀山返回,到绍兴已深夜,找个旅馆住下。第二天,我坐第一趟公交车来到了绍兴市南郊兰亭。
据景点的宣传牌上介绍:春秋时,越国勾践在绍兴南兰渚山种植兰花,汉时在此设立驿亭,故得名兰亭。兰亭原在水中,宋时挪在了天章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郡守沈启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至今址。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御笔《兰亭集序》全文勒石,上覆亭。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府宋骏业主持重修。清嘉靖三年(1718),知县伍士备重修兰亭、曲水流觞、右军祠等,并查明旧兰亭遗址在东北隅土名石壁下(天章寺遗址处)。1914年在右军祠内建墨华亭。1916年又增建了文昌阁、驿马亭等。
时间刚到八点,我急不可耐的走进兰亭景区,首先看到水池边有一座三角小亭,亭下立一石碑,上书“鹅池”二字。传说这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所书。鹅池二字,上瘦下肥,各成风格。‘鹅’字显出南方人的秀气,‘池’字则像北方人的彪悍。王羲之爱鹅、养鹅,更爱看鹅悠然嬉游。王羲之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精髓就是从鹅的形体上悟出书法的真谛。有一次他到集市上闲逛,见一老妪在卖鹅。王羲之没有带银两,老妪看出王羲之想买鹅,就拿出一把扇子说,你给我这把扇子上写个字,鹅就送给你。王羲之拿出笔墨写了一个鹅字,两个人具各欢喜的回家了。一天,王羲之鹤巾青衫,乘一只小船在水上悠游,忽然一只白鹅昂头拨水游向船头,王羲之急令停船。艄公见王羲之如此喜爱白鹅,就怂恿他将鹅买下。原来白鹅的主人是玉皇观的道士,道士提出,要想要鹅,除非给我抄一本经书,否者,多少钱我也不买。王羲之欣然应允,不消半天,一本《黄庭经》就已抄完。道士喜冲冲接过经书,王羲之兴冲冲抱柱白鹅而归。王羲之在镇江焦山游玩途中,买到一只丹顶鹤,寄养在焦山住持僧那里。不久,丹顶鹤病死,僧人代为掩埋。王羲之知道后非常难过,为此他写了一篇悼文镌刻于焦山西崖壁上,这便是有名的大字之祖《瘗鹤铭》。
顺着石径小道前行,迎面又是一亭,飞檐翘角的小亭下面,有一断碑,碑上的“兰亭”二字系康熙手笔,文革时碑被砸断,劫后余生,遂成残字。远在周代,绍兴一带已有春三月在水边洗矅身体习俗,以期消灾祛病。到汉代定为春楔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齐聚兰亭,于修楔仪式后,在清溪两边席地而坐。在清溪上游水中,放一盛满酒的杯盏顺流而下。经过曲曲弯弯的浮动,酒盏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喝了酒,赋诗一首,谁作不出,罚酒三杯。据记载,这次有11人成诗两篇,15人成诗一篇,16人被罚。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汇集成册,并亲自作序,乘兴而书,遂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并被后世尊为书圣。在他们作诗游戏的地方,清嘉靖绍兴知县伍士备建了一座流觞亭。一条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镜,在竹影树荫下潺潺流过。空中蝴蝶欢飞,凋谢的花瓣飘落水上,旋转着华丽的舞姿随波逐流,自成一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兰亭集序》都是摹本。真迹被唐太宗李世民带进了他的昭陵陵墓地宫中。那么怎么到的李世民手上的呢?这还有一段故事。绍兴城南40里有一个村子,此地有个寺院叫云门寺,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在寺里居住多年,《兰亭集序》就在他的手上。智永死后,《兰亭集序》传给了他的弟弟辩才。辩才对《兰亭集序》视若珍宝,一直把它藏在寺内屋顶的横梁上。唐太宗李世民也喜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直为得不到它而遗憾,经常派人下去探访。终于有人打听到了《兰亭集序》在辩才手上,李世民三番五次把辩才召进宫去,辩才都守口如瓶,令李世民无计可施。此时房玄龄献计,让监察御史萧翼出马。萧翼扮成书生,带上王羲之杂帖几副,来到云门寺,和辩才谈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两人非常投机。博得辩才的信任和好感之后,萧翼开始第二步行动。他故意拿出王羲之的两幅真迹,叫辩才鉴赏。辩才说:“真迹的确是,但不是精品。”萧翼见辩才已经上钩,接茬说:“世上虽曾有过《兰亭序》,如今却再也见不着了。”辩才微微一笑说道:“这倒未必。”萧翼说:“《兰亭序早在兵荒马乱之中烧毁了,现在就是有也是假的。”这时辩才就不服气了,说王羲之的极品就在他手上。在萧翼的激将之下,辩才终于取下了《兰亭集序》。萧翼一见之下,连声赞叹。并请求辩才让他在寺内临帖几天。辩才渐渐放松了戒心。一天,辩才外出做事,萧翼见时机成熟,谎称有东西忘在了里边,趁机到里屋拿了《兰亭集序》。随后萧翼就亮出了监察御史的身份,召见了辩才。辩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上了当,但已无可挽回。萧翼回到长安,把《兰亭集序》献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大喜过望,叫当时的大书法家临摹,真本被李世民带进了他的昭陵地宫。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兰亭集序》都是摹本,以唐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最为神似。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御笔《兰亭集序》,并勒石于亭中。这是在兰亭见到的最大碑碣,康熙临摹的惟妙惟肖,可见康熙的书法功底不浅。在流觞亭北是王右军祠,祠内正厅悬有王羲之画像。两边廊坊为碑廊,上面镶嵌的有褚遂良、乾隆、宋子文、于右任等历代书法大家临摹的《兰亭集序》碑刻。祠内中间有一方形水池叫墨池,据说是当年王羲之用这池子里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的水都染黑了。祠中还有一亭名墨华亭,四角高跷,很是别致。
兰亭景区中绿荫树下有一片大缸,旁边一通石碑上就写一个“太”字。据传王羲之儿子王献之小时学写字,研墨用了八缸水,就写不好一个大字,王羲之看了,就用笔给大字下面点了一点。王献之慌忙拿给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说,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的笔体,王献之才知自己的写字功夫还不到家,于是更专心练习写字,最后也成了书法大家,世人并称他们父子为二王。
王羲之也在兰亭修禊活动中赋诗六首,其中一首为: